教案的准备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提高教学的连贯性和流畅性,认真写好教案可以促使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82秘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音乐《大象》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音乐《大象》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感受大象走和小鸟飞的不同音乐性质。
2.能随着音乐变化做大象走和小鸟飞的动作。
3.体验与同伴合作表演的快乐。
4.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5.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新歌。
活动准备:
挂图、音乐
活动过程:
1.律动《春天》导入。
2.欣赏音乐《大象和小鸟》。
(1)幼儿用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2)出示图片,再次倾听音乐,感受不同音乐性质。
(3)用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4)探索大象走和小鸟飞的动作,并根据音乐的变化变换动作。
3.分角色合作表演。
(1)男孩扮大象,女孩扮小鸟。听到"大象"音乐时,小鸟蹲下,大象围着小鸟走;听到"小鸟"音乐时,大象蹲下,小鸟围着大象飞。
(2)交换角色合作表演,表演时,教师鼓励幼儿表演,要用眼睛看着自己的朋友。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传统的图片观察和音乐欣赏让幼儿区分这两段音乐,幼儿在音乐中尽情游戏。从活动过程看,本节课特别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很高,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回答,表演时能大胆的展现自我,体验着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点。在编动作这一环节,幼儿受我的影响,幼儿的动作较单一,而我又没有及时的加以引导,导致这一环节完成情况欠佳,作为教师今后应在课堂的引导方面多下功夫。
音乐《大象》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熟悉音乐的旋律,能分辨出轻快、沉重的音乐变化。
2、能随着音乐变化变换大象走路、小鸟飞、大象喝水和小鸟吃食的动作。
3、体验和同伴合作表演的快乐。
4、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5、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学过歌曲《秋天》,了解许多动物的不同特征
2、环境准备:创设森林场景
3、物质准备:大象走路、小鸟飞、大象喝水和小鸟吃食的图片各一张贴在森林场景里,小鸟和大象头饰各一套,《秋天》《大象和小鸟》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秋天》乐曲中进教室。
t:秋天到了,我们一起去森林里唱歌吧!
二、引导幼儿了解大象和小鸟的角色特点
t:森林里有谁?我们来学一学大象。看,这只大象在干什么?我们来学学。森林里还有谁?一起来学学小鸟。
小结:大象走起路来慢慢的、重重的。
小鸟飞起来轻轻的、快快的。
三、欣赏音乐《大象和小鸟》,通过身体动作表演,引导幼儿理解和区别大象和小鸟两种音乐角色的不同。
1、第一遍欣赏ab段
t:今天老师还带来一首好听的音乐,叫《大象和小鸟》。听,谁出来了?
2、第二遍欣赏ab段,用动作来学。
t:再来听听,哪段音乐是大象出来了,哪段音乐又是小鸟出来了?你可以用动作来学一学。
小结:大象出来的音乐是重重的、慢慢的。小鸟出来的音乐是轻轻的、飞得快快的。
3、第三遍听老师讲述故事,完整欣赏ab、ab段
t:原来这首音乐中讲了关于《大象和小鸟》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播放完整音乐)师指图片讲述故事
4、第四遍听音乐表演,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t:宝宝想不想来听着音乐表演这个故事啊?当你听到大象出来的音乐就做个重重的动作,
小鸟出来的时候就做个轻轻的动作呢。
四、分角色表演
t:宝宝,我们一起去森林里表演吧!
1、出示头饰
t:请这边的宝宝扮演大象,另一边的宝宝表演小鸟,听到大象音乐时小鸟蹲下,大象围着小鸟走。听到小鸟音乐时大象蹲,小鸟围着大象飞。
2、交换角色表演
五、结束活动
t:今天,我们在森林里玩得真高兴,下次再来玩吧!
师带领幼儿做小鸟飞、大象走的动作离开“大森林”。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传统的图片观察和音乐欣赏让幼儿区分这两段音乐,幼儿在音乐中尽情游戏。从活动过程看,本节课特别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很高,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回答,表演时能大胆的展现自我,体验着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点。在编动作这一环节,幼儿受我的影响,幼儿的动作较单一,而我又没有及时的加以引导,导致这一环节完成情况欠佳,作为教师今后应在课堂的引导方面多下功夫。
音乐《大象》教案篇3
一、活动目标:
在《小小蛋儿把门开》歌曲的伴奏下胆想象,创作游戏动作,感受一起活动的快乐。
二、准备:
鸡蛋1个,小鸡蛋15个,配班教师扮演鸡妈妈,班幼儿1名。(已辅导好部分教学内容),录音磁带,录音机。
三、活动过程:
(一)找鸡蛋
1、以《小小蛋儿把门开》为背景音乐,幼儿跟着教师拍手律动。
2、鸡妈妈出现,家一起找鸡蛋。
(二)小小蛋儿把门??
1、一起找到鸡蛋,猜猜鸡蛋里有什么?
2、小小蛋儿把门开,小鸡进行边唱边表演。
3、教师扮演小鸡进行歌表演。
4、多种形式进行练习,请幼儿上来一起躲在鸡蛋里,请小鸡来敲敲。
(三)集体游戏
1、幼儿扮演小鸡,教师来敲蛋壳,小鸡出壳游戏。
2、让幼儿猜猜小鸡长以后会变成什么样?
音乐《大象》教案篇4
设计意图
小班的幼儿对大象和蚊子都十分熟悉,并且能模仿大象走路时笨拙、可爱和蚊子飞起来轻巧、淘气的样子。为此,设计了活动《大象和蚊子》,将富有童趣的故事情节与节奏对比鲜明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演奏简单的乐器,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他们在音乐情境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活动目的
1、体验、表现音乐故事的情趣,感受与同伴活动的快乐。
2、感受大象和蚊子不同的音乐性质,乐意随音乐做游戏。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通过图片、录像等方式,引导幼儿观察大象和蚊子的形态,并能够模仿它们的各种动作。
物质准备:“大象与蚊子”音乐cd、森林场景、桌面演示教具、“大象”长鼻子、“小蚊子”指偶若干、打击乐器鼓、沙锤等。。
活动过程
一、幼儿随音乐入场
师:小朋友,瞧!森林里的'景色真美啊,让我们跟着音乐到森林里去玩吧!(引导幼儿听音乐手拉手,愉快入场。)美丽的森林到了,小朋友们找个位置休息吧。
反思:活动一开始,教师注重为幼儿营造一个童话般的游戏环境,引导幼儿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以游戏的形式进入活动室,从而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幼儿主动融入活动的积极性。
二、教师演示桌面教具讲述故事,激发幼儿的兴趣。
引导幼儿说说大象的特征。
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
幼:大象。
师:大象是什么样子的?
幼:大大的身体,长长的鼻子……
师:是的,大象有长长的鼻子,粗粗的四肢和大大的身体。这只大象在森林里散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小朋友认真听一听。
反思:这个故事比较简单,要想引起幼儿的兴趣,老师讲述的技巧十分关键。教师在此环节充分地调动起自己的激情,结合桌面教具,运用生动的语言、可爱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讲述了故事《大象和蚊子》,特别是拟声词的运用,令故事中大象和蚊子的角色更加鲜明,具有诙谐的色彩。幼儿们都听了入了神,同时,也感染了参与观摩的客人老师们。
三、欣赏音乐,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不同性质。
1、结合桌面教具,完整欣赏音乐,重点指导幼儿感受大象和蚊子的不同音乐性质。
师:刚刚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这个故事吧。小朋友们仔细听,哪段音乐听起来是大象走出来了,哪段是蚊子飞出来了?
在引导幼儿分辨大象和蚊子的不同音乐性质时,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基本能够分辨得出。
2、结合片段音乐,启发幼儿利用姿体动作自由表现音乐的角色特点。
⑴引导幼儿听第一段音乐集体表演“大象”。
师:小朋友,你们在听音乐时,大象是怎么走的呢?
⑵幼儿听第二段音乐集体表演“小蚊子”。
师:我们再听听看,谁飞来啦?我们变成小蚊子一起飞起来吧。
反思:幼儿对模仿大象走路和小蚊子飞来飞去的动作十分感兴趣,特别是男孩子,他们学大象走路时那种憨态可掬的样子,十分可爱。在过渡环节中,我始终用游戏的口吻来调节幼儿的活动量,注意动静的交替,幼儿不易疲劳。
3、结合乐器感知音乐
(1)教师出示乐器并演奏,引导幼儿辨别大象和蚊子的不同音色。
师:小朋友。你们瞧,这是沙锤,这是鼓,你们听听哪种音乐听起来像是大象来了,哪种音乐听起来像是蚊子的声音,你们听出来了吗?
(2)幼儿演奏乐器,感受大象和蚊子的声音。
师:小朋友们,蚊子来了。(引导幼儿听第一遍)蚊子飞走了,让我听听蚊子的声音。(引导幼儿再次感受第二遍音乐。)
师:咦,大象来了,蚊子要躲起来啦。(引导幼儿听一遍音乐)
反思:此环节中,教师鼓励幼儿用脚步表现大象的笨重,在提醒幼儿听音乐通过大象与蚊子躲藏的方式来辨别不同的音乐性质时,教师害怕幼儿出错,语言的提示稍多了些,可以适时的退出,让幼儿学会自己听音乐进行游戏。
(3)引导幼儿再次听音乐演奏乐器,在演奏中进一步感受并表现“大象”与“蚊子”不同的音乐性质。
反思:小班幼儿对乐器的演奏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选择了两种幼儿易于分辨的、音色对比明显的乐器,让幼儿在扮演游戏角色的过程中,进行乐器的伴奏,进一步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乐器不仅可以用来为旋律伴奏,还成为了幼儿喜爱的游戏道具了。
音乐《大象》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感受3/4拍和6/8拍节奏的不同特点,创编水牛走、小蚊子叮咬等动作。
2、通过故事内容以及体态律动,助幼儿感受乐曲ababa曲式的变化特点,以及音乐力度和强度的变化。
3、体验乐曲带来的恢的气氛。
活动准备:
音乐:《铁匠的徒弟》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在森林的一个池塘里住着一只动物,它是谁?看图片。
二、配乐讲述段落??
1、描述水牛的体质特征,并画出图谱,同时,让幼儿创编水牛的动
作。(感受3/4拍节奏特点)
水牛长着一对弯弯角,弯弯角,弯弯角,弯弯角,还有一张嘴巴,嘴巴,嘴巴,还有一个屁股,屁股,屁股,屁股,走路怎么走?慢慢走,慢慢走,慢慢走,慢慢走。
2、请幼儿复述并表演。
谁来说说水牛的样子?
3、配乐练习
你们想再表演一次水牛吗?
配乐讲述段落二
1、根据音乐情节,创编蚊子动作。(飞叮,感受6/8拍乐曲节奏
的特点)
水牛正在水里舒服的时候来了一个它讨厌的家伙,猜猜是谁呀?(小蚊子)小蚊子左边飞飞,右边飞飞,上边飞飞,下边飞飞,它看见水牛怎么想?
2、请幼儿复述并表演
小蚊子怎么飞?
3、配乐练习
让我们一起来表演小蚊子。
三、重复第一、第二段,巩固表演。(感受乐曲中两种不同的节奏变化)
水牛又来了,它有……
四、配乐讲述段落三
1、用故事情节助幼儿感受音乐段落三的节奏特点。
2、幼儿表演
六猜一猜小蚊子怎么了?
讲述表演小蚊子
七、结??
表现水牛和小蚊子成为好朋友的快乐情景。
与幼儿一起提林曲结构:第一、第三、第五段是相同的,第二、第四段
是相同的(让幼儿感受乐曲ababa的结构特点)。
八、幼儿自选角色打扮表演。
音乐《大象》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感受音乐的性质变化,通过动作表现角色的特征和情绪。
2、幼儿能理解故事,根据故事内容做游戏。
3、幼儿能准确分辨大象和小鸟的音乐。
4、培养幼儿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精神。
重点难点:
幼儿能用动作表现角色的特征和情绪。
教学准备:
挂图、音乐、大象和小鸟的头饰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律动激趣,教师带领幼儿听音乐做课前律动。
二、基本部分。
1、故事引入。
(1)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个动物朋友跟小朋友做游戏,小朋友猜一猜它们是谁呢?
(2)教师出谜语引出大象和小鸟
一身毛,尾巴翘、飞来飞去喳喳叫(小鸟)
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比手还能干。(大象)
(3)大象和小鸟的特征
观看图片,认识小鸟和大象,观察大象和小鸟的特征。
(4)教师讲故事《小鸟和大象》幼儿认真领会小鸟和大象在故事中的情绪变化。
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鸟,它们整天飞来飞去,做游戏跳舞,玩的可高兴了。一天它们又快乐的.和大树做游戏,忽然听着了的声音,小鸟们吓坏了,它们可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声音,他们以为怪兽来了,就赶紧藏到大树后面。这个时候,从小河那边来了一群大象,它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朝着小鸟这边走了过来,只见他们有的伸着鼻子,晃来晃去,有的吸上小河里的水,再喷到另外一只大象的身上。玩的可高兴了。藏到大树后面的小鸟,再也忍不住了,它们一个个飞到大象的身边跟大象做起了游戏。有的小鸟和大象跳着邀请舞,有的小鸟飞到大象的头上和大象捉迷藏,还有的的大象给小鸟洗澡,他们玩的可高兴了。
2、听音乐分辨小鸟和大象的歌曲。幼儿想象自编动作。
(1)听小鸟音乐,让幼儿说一说这是哪个动物在跳舞?幼儿听小鸟音乐游戏舞蹈。教师鼓励幼儿想象创编不同的动作。如:拍手、飞翔、唧唧喳喳叫、跳圆圈舞等。
(2)听大象音乐,让幼儿说一说是哪个动物在跳舞?幼儿听大象音乐游戏、舞蹈。教师鼓励幼儿想象创编不同的动作。如:吸水、喷水、洗澡、跳舞、走路、转圈等。
(3)听大象和小鸟游戏的音乐幼儿自由结对,舞蹈游戏。教师鼓励幼儿想象创编不同的动作,如拍手、洗澡、转圈、跳舞等动作。
(4)教师小结提醒幼儿:大象因为特别大、身子象小山一样,所以它跳起舞来动作比较笨重。小鸟因为比较小,身体轻,跳起舞来动作灵巧、可爱。
3、游戏。
(1)老师用刚刚的故事给小朋友编了一个《小鸟和大象》游戏,小朋友跟老师一起玩这个游戏好不好?
(2)介绍游戏方法和规则:
①根据故事情节将幼儿分成大象和小鸟两组,分别戴上头饰,刚开始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鸟,它们整天飞来飞去,做游戏跳舞,玩的可高兴了。一天它们又快乐的和大树做游戏,部分,扮小鸟的幼儿听小鸟的音乐舞蹈。
②忽然听着了的声音,小鸟们吓坏了,它们可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声音,他们以为怪兽来了,就赶紧藏到大树后面。部分,扮大象的幼儿准备走,扮小鸟的幼儿飞到大树后面藏起来。
③这个时候,从小河那边来了一群大象,它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朝着小鸟这边走了过来,只见他们有的伸着鼻子,晃来晃去,有的吸上小河里的水,再喷到另外一只大象的身上。玩的可高兴了。部分,扮大象的幼儿听大象的音乐舞蹈。
④藏到大树后面的小鸟,再也忍不住了,它们一个个飞到大象的身边跟大象做起了游戏。有的小鸟和大象跳着邀请舞,有的小鸟飞到大象的头上和大象捉迷藏,还有的的大象给小鸟洗澡,他们玩的可高兴了。部分幼儿自由结对舞蹈游戏。
音乐《大象》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沙锤、手铃、小鼓的名称,能感知对鲜明的声音的强弱与快慢的变化,并能在了解大鼓和沙锤所表现的声音形象的基础上参与游戏。
2、帮助幼儿通过大象和蚊子的故事情节的理解,了解故事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并做出相应的游戏动作。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识沙锤、手铃、小鼓的名称,能感知对鲜明的声音的强弱与快慢的变化,并能在了解大鼓和沙锤所表现的声音形象的基础上参与游戏。
难点:了解故事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并做出相应的游戏动作。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大鼓、沙锤各一个,小鼓若干;大象、蚊子的提线纸偶各一个,每人一个串铃。
经验准备:活动前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活动过程:
1、听风声音,感受乐器的音色,认识新乐器——沙锤,(教师悄悄发出沙锤的声音,请幼儿猜这是什么声音,学一学,然后出示,认识。)
2、教师将乐器藏在身后,发出沙锤的声音,请小朋友听一听,这个声音像什么?谁来学一学这种声音,并猜一猜这种乐器的名称。
师:咦?小朋友们有没有听见什么声音啊?快点来仔细听听这个声音像什么?谁来学一学?(幼儿回答)
师:(出示沙锤)刚刚的声音就是这个沙锤发出来的,我们一起来说一下叫什么?(沙锤)
师:“请小朋友听一听现在是谁在唱歌?”(小鼓)(出示鼓让幼儿认识)
师:今天小鼓要来给我们唱两首歌,但是小鼓偷偷的告诉刘老师,它今天要考考我们小朋友,那就是要我们听仔细了,听听小鼓唱的两首歌是不是一样?哪里不一样?(幼儿回答)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老师手腕上带的是什么?(小铃)。今天小铃、小鼓、沙锤都来到了我们班级里,我们把它们一起请出来和大家打个招呼吧,三种乐器出示,认识后,简单小结,让幼儿巩固对这三种乐器的认识并区别声音的轻重。
教师:小鼓、沙锤、小铃要讲故事了,请你们仔细听一听小铃在故事里变成了什么?
2、看提线纸偶戏《大象和蚊子》。
教师事先做好一群小蚊子,用线将小铃铛和纸折的蚊子串在一起。
出示提线纸偶大象,伴随三种乐器讲故事:有一头大象,长的可大啦!脑袋大大的,身子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走起路来很慢很慢,“咚——咚——咚——”(敲击出轻缓的鼓声)
有一天,大象出门散步,他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一群蚊子飞来了(伴随着纸蚊子的出现,小铃发出哗啦的响声),他们发现了大象的屁股,说:“哇!好可爱的屁股呀!让我来叮叮他吧!”于是蚊子们就围着大象的屁股叮了起来,大象觉得屁股有点痒,就用尾巴来赶蚊子,“刮——刮——刮”(沙锤晃动三次代表大象甩尾巴)。蚊子被赶走了。大象又打起瞌睡。大象刚睡着,蚊子又飞了回来(小铃伴随着故事再次进入,发出响声),大象只好又用尾巴赶“刮——刮——刮”(沙锤晃动三次),把蚊子赶跑了。可是,过了一会儿,蚊子又来了,大象这次终于生气了,它用好大好大的脚使劲一跺,“咚!咚!”(小鼓重重地敲击两下)声音大得把蚊子都给震晕了!(蚊子纸偶纷纷落地)
3、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线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
师:故事里面讲的是谁和谁的事情?(大象和蚊子)
师:(摇动小铃)哗啦啦的小铃声是谁来了?(一群小蚊子)
师:(敲奏小鼓)咚——咚——咚的小鼓声是谁发出的声音?它们在做什么?(是大象在走路,它在散步)
师:(晃动沙锤)刮——刮——刮的沙锤声在故事里是什么声音?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是大象在甩尾巴,它要赶走蚊子,不让蚊子叮它)
活动反思:
过程中情境创设巧妙,幼儿身临其境,假戏真做。故事内容与乐器伴奏相匹配,是活动的一个创新点。重点体现为提线纸偶和声音特点突出的乐器交相出现,较好地引发了幼儿的兴趣。因为有了情境,幼儿进入活动的状态非常积极,很快融入活动当中。幼儿通过看、听、演的感受与体验,辨别声音强弱和快慢的不同,并在活动中初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音乐《大象》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认识并区分串铃、大鼓和蛙鸣筒等乐器的不同音色。
2.会使用串铃,并根据故事情节和教师一起演奏乐器。
活动准备
1.大鼓、蛙鸣筒各一个,串铃每人一个。
2.《大象和小蚊子》语言cd
活动过程
1.教师敲大鼓“咚——咚——咚——”,请幼儿闭上眼睛听,猜猜是什么动物走来了,引出《大象和小蚊子》的故事。
2.幼儿欣赏故事,师幼交流。
(1)大象和小蚊子之间发生了什么?
(2)你听到了那些声音?
3.引导幼儿发现故事情节和打击乐器的配合。
(1)认识几种乐器,玩一玩,听听它们的声音。
(2)教师讲述故事,在有声响的地方暂停,请幼儿选择一种合适的乐器配音。
(3)教师分别用三种乐器为故事配音,请幼儿感受三种乐器的不同特点:慢敲大鼓表示大象走路,连续刮蛙鸣筒表示大象赶蚊子,摇响串铃表示蚊子飞,使劲敲大鼓表示大象跺脚。
4.请幼儿为故事配器。
(1)请幼儿人手一个串铃轻轻摇动,表示蚊子在飞。
(2)教师用故事情节提示幼儿,再合适的地方为故事配器。
5.教师和幼儿共同用越骑配合故事情节进行讲述。
6.活动延伸。
(1)请幼儿玩玩乐器,说说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还像什么。
(2)请幼儿阅读幼儿学习资源,说说自己还认识什么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