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6篇

时间:2025-10-15 作者:Cold-blooded

通过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增强动力,教案的书写需要清晰明了,以便于后续的教学实施和分享,以下是82秘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文言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文言文教案6篇

文言文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本学期学习的文言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领悟其中的道理,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喜欢的文言文,准备交流。

2、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激趣

1、师谈话: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国安邦;用之于军事,可以百战百胜;用之于艺术,可以美轮美奂;用之于个人,可以修身养性……我们从小就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2、(屏幕显示:诗词等)这个学期,我们在语文课上学到了哪些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呢?

二、温故知新,复习课内文言文

1、谈谈对文言文的认识:

师小结:文言文,言简意赅,琅琅上口,便于传诵,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回顾本学期学习了哪些文言文。

4、小组合作,复习文言文。师提示:朗读,释义,明理,背诵

5、小组汇报。注意生生互动,读得充分,入情,有韵味。形式多样

三、归纳学习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

四、拓展延伸,交流课外文言文。

1、文言文充满哲理,饱含人生经验的语言,能使我们陶冶情操,充实文化底蕴。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不少文言文,我们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各小组交流课外收集的文言文。)

2、各小组上台,幻灯展示收集的文言文,汇报自学收获。

小结:同学们收集到的文言文真是美轮美奂。因为时间关系,还有很多妙文我们来不及看,同学们可以下课后继续交流。

五、总结。

板书设计:(略)

文言文教案篇2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琵琶行》把琵琶女的身世,诗人自己被贬的遭遇,以及琵琶艺人精湛的弹奏技艺很好地柔合在一起,采用情景交融、递相咏叹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两个感情相互交融的人物形象,成功地抒发了诗人忧郁悲愤的主观感情。教学本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情景,体验人物情感,理解诗歌意蕴,结合语境,感悟诗中描写音乐语句的艺术魅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⑴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⑵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⑶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师:一位盲人將要离开人世间时,对别人说 “ 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 ” 人们请来了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首曲子,盲人留下热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地离开了人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地说:“我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的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精妙的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就请同学体会文中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作者化动听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引用故事,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字词正音 :

湓 pén( 江名 ) 贾 g ǔ ( 商人 ) 思 sì( 名词,思绪 ) 嘈 cáo( 声音粗重 )

舫 f ǎ ng( 船 ) 虾蟆 hámó 钿 diàn( 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 篦 bì( 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 呕哑 ōuyā( 象声词,乐声嘈杂 ) 嘲哳 zhāozhā( 象声词,声音细碎 )

(2)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3)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4)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 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闻听琵琶女弹奏琵琶、讲述身世,并为她作了这首《琵琶行》。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 )

(5) 理清诗歌思路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两个。诗人、琵琶女。)

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 、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 、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借用注释、工具书等,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和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赏“景”

有感情朗读课文,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 别时茫茫江浸月 ”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 、品“声”

(1)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邀相见,再闻琵琶诉沦落,三闻琵琶湿青衫。)

(2)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如此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①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

(虽未明写,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 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a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

b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c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请同学们用曲线图来表示音乐的发展变化。(旋律变化,心潮起伏。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③三闻琵琶,为何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相通,心灵相融。)

3 、悟“情”

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4 、识“知音”

(1)学生讨论: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2)交流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对话”交流,不仅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品味文言文意蕴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能够为我们创造和展示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会涌现出许多美妙的想象,再呈儿时编织过的金色的梦,你会忘却生活中的种种不快,任凭温柔的微风抚弄;你会一改往昔的沉静,只觉得热血在沸腾……如果你细心地寻觅,你会惊讶地发现,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物质”竟然如此简单,它只是几个最普通的符号。这些简单而又神奇的符号,就是音乐世界。

古今中外,有关音乐的佳话不胜枚举,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本诗中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请你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的理解来个性化地解读《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写一篇听后感,在全班交流。

(用富有启发性的引言,激励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地鉴赏音乐,让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生活阅历来感悟音乐,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起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

1 、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两次阅读活动,一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有关问题,并尝试概述课文情节,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在引导学生赏析课文,品味鉴赏课文中的环境美、用语言描述的音乐美、人物的情感美时,在教师示范赏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深层次地研读课文。这样安排,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阅读实践中去,用学生的阅读代替教师的讲解,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给学生文言诗文的学习方法,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本教学设计中,一是安排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等掌握字词,疏通文意,通过概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二是通过师生的平等交流对话,让学生初步领悟如何赏析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以教师的鉴赏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阅读和表达。三是在学生自主欣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评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交流评议的过程,既是相互取长补短,共享学习资源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提高文文欣赏能力的过程。

3 、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赏析《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写听后感,既让学生将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加以迁移运用,举一反三,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文言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疏通课外文言文大意的方法;

2、帮助学生养成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好习惯;

3、激发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学生先交流关于学习课外文言文的意义和困惑,以便课前交流;

2准备好周末作业;印发关于疏通课外文言文技巧的学案资料;

3、做好教学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进行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一个半月了,大家是否想过:究竟我们学习课外文言文有何重要意义呢?

(学生思考)

何映瑶:因为这对于我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一个厚实的基础;

章 帆:因为能激发我们的爱国的热情;

师:没错,课外文言文中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和人生哲理,这是我们了解中国几千年优秀的文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我们要加强课外文言文知识的学习,积累语文素材,提高我们的文化文学涵养。

2、师: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同学们在学习课外文言文的过程中,有没有碰到比较棘手的困惑与难题呢?

叶幸然:我觉得最难的就是怎样停顿语句;

李雅倩:我觉得最困惑的一点就是很多的闻言词汇不太理解;

林纪川:我想,最大的障碍就是怎样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其实,我们如果能够将课外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的话,也就是说,最大的困惑就是怎样疏通理解课外文言文的大意,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疏通课外闻言文言文的大意。

二、以例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来教学

1、师:首先,请同学看到所印发的资料《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大家先一起来大声地朗读一遍,注意速度稍微慢一点。

(学生齐读,老师事后进行字音订正与朗读评价)

2、师:请根据课文自由地进行一次大意的翻译,特备是将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方便待会进行解答。

学生:出声地进行翻译,动笔标记字词等疑难问题,然后提问:

何嘉敏:请问老师:参知政事是什么意思?

3、师:这是古代的一种官位名称,可以直接翻译就行。

刘泓鑫:“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怎么理解?

4、师:也就是说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也”字是语气助词,无需翻译出。

5、师:其实,在翻译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老师教会一点方法给大家,请先看到学案资料,并同时打开课件进行讲解。

(学生看幻灯片资料并及时做笔记)

师:基本方法两个:直译和意译。○1直译法(常用)对号入座,直接翻译的方法○2意译法 根据大意进行礼节性翻译,一般是针对于特殊句式,如倒装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就采用意译的方法,否则,翻译出啦很别扭。

师:在具体翻译过程中需要用到下列具体方法:简称为六字真经

留(古今同义的、人名、地名官名等)

删(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如“也”)

补(单音节词换双音节词、补省略的主语等)

换(古今异意、通假字等)

调(调换语序,如倒装句等)

变(灵活变通的意译法)

7、师:同学们看看课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我们找出一些具体的实例来学习这几种方法,先请同学们找出能够直接保留的例子:

学生:范仲淹、邓州、参知政事等等

师:说得很好,这些人名、官名等就可以直接保留翻译,你无需知道邓州具体指那里,你就指导是一个地名,这样,它至少不会对你的理解造成障碍。

师:再找出一处用“删”的方法来理解的例子?

何映瑶:刘泓鑫刚才提到的“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中间的那个“也”字就是。

师:其实,翻译当中用得最多的还是“补”的方法,也就是说将古代的单音节字词补充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字词,请同学们到课文当中去找找。

麦致豪:“家贫无依,少有大志”可以理解成:家庭贫穷没有依靠,少年时就有远大的志向,这就是用“补”的方法来翻译的。

师:以上三种方法用得最多,至于“调、换、变”的方法就比较少点,同学们根据定义去学会运用就可以了。

三、运用以上方法来疏通理解《狡猾的蝙蝠》

1、师:刚才我们大家已经通过课件资料和文段的实际运用锻炼来学习了一些关于疏通课外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下面我们再来通过一篇文章《狡猾的蝙蝠》来巩固提高。

2、师:首先,请大家先大声地齐读一遍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

(学生齐读课文,之后,老师及时地就朗读进行点评)

3、师:请同学运用我们刚才所学过的方法技巧来疏通这个寓言故事。尽量地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

(学生自行地翻译课文,并标记出有疑难问题的地方)

4、师: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刚才翻译的情况,尽量说到:那个地方运用何种方法进行

翻译的。

陈镇艺:“麒麟”等三种动物的名称都直接保留就行

黄靖忠:“凤责之曰”中的“责”意思是责怪、责备,运用的是将单音节字词补充为双音节的字词。

邓绮琪:“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句中的“吾、汝”的意思是:我、你,这里运用的是将古今异意的字换成现代汉语中词语。

欧阳焕:“如今世上恶薄”的“恶薄”怎么理解呢?

师:可以理解为险恶败坏的意思,这里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进行理解性翻译,也就是说需要自己的灵活变通,以此来理解句子的大意。刚才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并不是光靠以上的“六字真经”的翻译方法就可以完全解决课外文言文的疏通理解的.,这还需要我们要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会一些关于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的良好的习惯。

5、师:同学们要记住老师的话:学习除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技巧之外,还需要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课外文言文而言,需要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老师给大家用四句话来简单概括:敢于挑战,学会猜测,加强积累,注重停顿。

学生:老师,请您具体给我们解释一下这四句话的深刻含义。谢谢!

6、师:课外文言文肯定是有一定难度的,有难度的肯定就需要我们去挑战,首先必须要有勇气,如果一碰到课外文言文就感觉难或苦不堪言,这从心理上就失败了,所以,先要有一颗去挑战困难的心态;其次,在一篇课外文言文中,大部分是我们能够理解出来的,但是也肯定有一小部分是需要我们去结合学过的知识和上下文进行合理化的猜测,这其实也是很有以一定的事情。当然,也并不是说通过今天一节课就能够帮我彻底解决问题,这需要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加强文言文的字词积累,多去朗读,并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因为停顿节奏的正确将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你对这各句子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了关于怎样疏通课外文言文大意的方法指导,我相信一定会给大家的课外文言文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帮助,当然,在今后,我们还需学习关于怎样来断句、怎样揣摩文言文中心等相关的训练,总之,希望同学们学会老师所教给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去钻研探索,加强积累,更多地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言文教案篇4

一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二考点细化: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三复习要求: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常见句式知识;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

四教学内容: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例题1: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例题2: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题3: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例题4: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例题6: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教案《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例题7: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五)固定结构

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结构。这些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①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论浯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

②何所…?(所…是什么?)

?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

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鸿门宴》:未辞也,为之奈何?

?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④如…何,奈…何?(拿…怎样呢?)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⑤孰与…?(与…比哪个…?)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⑥安…乎?(怎么…呢?)

?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⑦独…耶?(难道…吗?)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

②何…为?(…干什么呢?)

?鸿门宴》:何辞为?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左传·僖公三十年》:夫晋何厌之有?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荷蓨丈人》: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

?采草药》:岂可一切拘以定时哉?

?鸿门宴》: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

?殽之战》: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⑥安…哉(乎)?(哪里…呢?)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兼有感叹)

⑦不亦…乎?(不是…吗?)

?论语六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察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⑧…非…欤?(…不是…吗?)

?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

⑨宁…耶?(哪里…呢?)

?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感叹)

⑩顾…哉?(难道…吗?)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叹)

⑩独…哉?(难道…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③惟…耳!(只…罢了!)

?谭嗣同》: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

④一何…(多么…啊!)

?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⑤亦…哉!(也真是…啊!)

?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4.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

?季氏将伐颛臾》:求,无乃尔是过与?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②得无(微)…乎?(该不是…吧?)(兼表反问)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师说》:其可怪也欤?

④…庶几…欤?(…或许…吧?)

?孟子二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5.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③其…耶?其…也?(还是…呢?还是…呢?)

?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文言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3、重新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这阙《临江仙》是这部著作的开篇词。但这首词作者并不是罗贯中,而是明朝中叶的文学大家杨慎。罗贯中是从杨慎那里抄来的吗?不是,罗贯中为元末明初人,而杨慎是明朝中期人。最初《三国演义》开篇并没有此《临江仙》,是清初毛宗岗父子将其移植在卷首,不管怎么移植,我们都相信罗贯中和杨慎两老人家都不会有意见。就像被罗贯中演义神化的诸葛亮,老诸葛也很乐意,可怜他的一片忠心能流芳百世,老罗有很大的功劳,只不过老罗演义,内容可信度不高,真正值得信赖的文字还算是老诸葛本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诸葛亮的这篇经典名作。

二、在学习本文前,我们先了解:1、本文的学习目标;2、作者简介;3、时代背景;4、标题。(播放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1、国庆八天长假,要求同学们放假期间预习本文,现在我来检查预习情况,(播放生字词幻灯片)请一位同学把幻灯片的红字读一下。

崩殂( cú )菲(fěi )薄裨补(bì )遗(wèi )陛下

祎(yī )攸(yōu )阕(quē )陟(zhì)罚

臧(zāng )否(pǐ )行(háng )阵猥(wěi)自

夙(sù )夜驽(nú)钝诹(zōu )攘(rǎng)除

斟酌(zhēn zhuó )

2、录音范读课文。

a、接下来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大家注意停顿、重音。

b、用幻灯片展示文中几个经典句段的停顿,要求学生一起读并做好句读笔记。

3、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一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一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请学生解释翻译第一段的重点字、词、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

4、请学生快速阅读第一段,思考:

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何?内外大臣如此,作者希望国君又当如何?由此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点拨:(请学生引用课本的话回答)“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开张圣听”或“广开言路”。(播放幻灯片示意图)

四、课堂小结:这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作者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重点分析了课文第一段,初步了解诸葛亮请求出师的原因——蜀国危急存亡。通过正反对比分析,给刘禅提出第一条建议——要广开言路。

五、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二——九自然段,思考:作者提出的第二、三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

2、背诵课文。

(时间允许,再把朗诵播放一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1、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二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二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请学生解释翻译第二段的重点字、词、句。

2、阅读第二段,思考:

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

(请学生回答)点拨:“严明赏罚”;“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三、1、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第三、四、五自然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请学生解释翻译第第三、四、五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句。

2、阅读第三、四、五段,思考:

作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这三段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请学生回答)点拨:“亲贤远侫”;第二问见幻灯片示意图。

四1、请全体学生朗读第六、七自然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第六、

七自然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请学生解释翻译第第六、七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句。

2、阅读第六、七段,思考:

在表达方式上,这两段与上文有何不同?主要内容应怎样概括?(请学生回答)点拨:

第六段

1.叙己志向:身份,生活,追求——品格高远;

2.叙“三顾草庐:宽宏大度,不耻下问——由是感激;

3.叙共患难经历:创业艰难——效忠心愿

第七段

1.叙托孤之事,提挈全段;

2.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

3.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目标;

4.补笔。

五1、请全体学生朗读第八、九自然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第八、

九自然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请学生解释翻译第第八、九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句。

2、阅读第八段,思考:

如果将第一句后用“;”,“以彰其咎”后用“。”,好不好?

(请学生回答)点拨:第八段分析:首先,严于律己;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最后,向后主提出希望。标点符号不能改,1、不能分清内外责任;2、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

3、由内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不致让刘禅反感。

六、课堂总结,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第二部分(6—7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

第三部分(8—9段),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收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

第三课时

一、复习回忆上课内容。

二、理清思路,把握结构:1段广开言路、2段赏罚分明、3-5段亲贤远侫——寓情于议;6段叙述经历:三顾草庐、7段效忠心愿:托孤之事——寓情于叙;8、9段归结责任,结束全篇——抒发感情。(见幻灯片)

三、归纳总结文中的字词古今词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及常见虚词。

1、古今异义词:

(1)布衣:今义是布的衣服;本文中的古义是贫民百姓。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2、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

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亲贤臣。——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

远小人。——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

3、一词多义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成。感??

由是感激。——激动。臣不胜受恩感激。——感谢。

4、通假字

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表余数。

5常见虚词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

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

受命以来。——连词,表时间,以。

四、练习问答(请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是什么?

客观条件: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

(3)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的话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两件事:

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

(6)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7)文中隐藏了许多成语,能找出来吗?

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裨补阙漏指日可待察纳雅言妄自菲薄三顾茅庐不知所云

五、课外拓展

1、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点拨:

三顾:三顾茅庐;东和:东和东吴;六出:六出祁山;北拒:北拒曹魏;七擒:七擒孟获;排八阵:摆设八阵图;收二川:收东川西川

2、武侯祠匾额对联选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过厅对联

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繁,始延得汉家正统

济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骋,愿佑兹蜀部遗黎——过厅对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中间。-------陆游《书愤》

六、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有关诸葛亮的诗句。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文言文教案篇6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战国时期有一位母亲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曾经搬了三次家,你们知道这位母亲是谁吗?(生:孟母)

师: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师:多么了不起的的母亲啊!孟子后来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人们尊敬的称他为亚圣!可是像孟子这样的人小的时候也逃学呢!为了劝说孟子读书,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孟母断织劝学(出示题目)。

二、初读课文、感悟剧本内容。

1、师:孟子为什么要逃学,孟母是怎么劝说他的,故事的结果又将怎样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来读一读吧!

2、孟子逃学的原因

生:他觉得整天呆在学堂里,没有意思。

师:你从那个词语看出孟子觉得上学很无聊,甚至很烦人? 生:“整天”“呆”“没有意思”。

师:是啊,整天都要呆在学堂里,又没有动画片,老师也不组织大家玩游戏,真是有些无聊、烦人哦!谁能把孟子厌烦的语气读出来?

生:表演读,厌烦地,无聊的语气。

师:既然读书这么无聊,又要费钱,还不如回家帮帮母亲干活,也能让母亲轻松一些是吧!如果孟子是这么想的.话,那他在回答的时候一定是觉得自己很懂事的样子,他会自豪地,理直气壮地说——

生:很自豪的,理直气壮的读。

3、孟母断织

师:看着儿子不认真上学,反而还这么自以为是的样子,孟母的心理真难过啊,她该怎么引导孩子,才能让他明白应该认真读书的道理呢?

生:孟母听了,一句话也没说,她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剪断了。

师:为了劝孟子读书,家里那么困难,孟母也毫不心疼的把正在织的布剪断了,我仿佛看见了母亲正含着眼泪拿起剪刀把布剪断的情景。这下可把孟子给吓呆了。他赶紧走上去拉住母亲的手问:(生齐说 )娘,布都快织好了,您为什么把它剪断呢?

师: 剪断的布还能接起来吗?

生:当然不能接起来。

师:剪断的布还有用吗?

生:当然没有用。

师:娘把你送进学堂读书没想到你却逃学啦!剪断的布,是一块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孩子。

师:你觉得孟母哪句话最能打动你的心?

生:剪断的布,是一块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孩子。 师: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

3、孟子知错就改

师:当孟子听到母亲的教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说:(生齐读)娘,我错了,我一定改正。

师:你觉得孟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知错就改的孩子)

4、我们来合作,老师读孟母的话,请一位同学读场景,其他同学读孟子的话,有信心读好吗?

5、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

6、分角色表演读。

三、总结拓展

1、学习了这个剧本,我的收获。

(1)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 。

(2)感悟孟母断织劝学的良苦用心。

2、想一想,在你学习不认真时,你的妈妈会怎样教育你?

(可能你的妈妈有时会因为太生气而批评你、责罚你,但是,作为孩子,一定要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做个孝顺、懂事、明理的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们会做到的。)

四、布置作业

1、搜集孟子或孟母教子的故事。

2、完成课后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

24、孟母断织劝学

孟子逃学

孟母断织

孟子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