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定期回顾和更新教案,以适应学生的变化和需求,帮助教师在繁忙教学中保持思路清晰,是教案的实用价值体现,,以下是82秘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岳阳楼记教案优秀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通过与两类人的比较,能说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
2、正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3、理解作者忧乐观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通过对作者忧乐观的评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过程:
一、美景欣赏
自读课文,划出描写岳阳楼景色的句子,读一读,试简要概括它们的特点,并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情感体验
1、划出文中描写人们欣赏景物所产生的情感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2、造成他们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试作分析。
三、作者之志
1、面对这样两种人的表现,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具有的宽广胸襟和的政治抱负。
四、文章主题
1、滕子京是否属于“仁人”?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2、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五、“仁人”之心
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范仲淹身上,我们看到了忧国忧民的责任心和先苦后乐的忧乐观。面对这样的“仁人之心”,你有怎样的感悟。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
六、学(教)后记
七、随堂练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加点字词
⑴古仁人之心()
⑵或异二者之为()
⑶先天下之忧而忧()
⑷微斯人()
2、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古仁人”的“忧乐”与“迁客骚人”的“悲”“喜”形成鲜明对比,前文中概括写“迁客骚人”的悲的句子是“”,喜的句子是“”。
4.文段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5.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此段文字在《岳阳楼记》中是显示主题的段落,作者在此段中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
b此段文字探究了古仁人的博大胸怀,揭示了古仁人与上述两种人不同的思想根源。
c此段文字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阐发议论,点明全文的中心。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教案篇2
教学重点:
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诗人的爱国情?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
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
选择了陈与义的诗歌教学已经逼近了第三次月考,原本打算当一次古诗鉴赏的练习课来设计教学案,猛然想起上一届学生对这首诗歌理解得很艰难,课上得很不是滋味,突然脑海里又出现了县公开课上这一课的情形,觉得如此有难度的诗歌用草草的几个题目能培养学生的素养吗,那诗歌的美感就在做题的条分缕析中粉碎了,不行,还是好好设计这课,当作一次公开的设计来上。于是上课之前便将两年前设计的教案拿过来看,明显地带有硬伤,为何学生如此吃力,我是借鉴了当时优质课的教学实录,因为这首诗歌对于老课本来说它是新诗歌,的确网上关于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寥寥无几,零星的几篇设计也是雷同,也是按部就班,在少许的教学设计中让我耳目一新的就是以'悲“为主线,串起了整堂课,分别从景悲,国悲,己悲等方面入手设计,看到这脉络鲜明的设计我如获至宝,经过深思熟虑,于是投入了上课,可课堂的推进如登临泰山般艰难,一会儿十八盘的陡峭就横亘在眼前,费了好大好的经儿,仅仅是弄懂文章的内涵,己悲国悲景悲,教完后明显的感到这课的失败,今天重审自己的课堂,发现是高于学生实际的设计,从情到景的分析,对于我的学生来说已经是从山顶走向山脚,这等于就违背了规律,怎么可能让自己不吃力呢?
于是就有了这堂课的大变动。
1、课堂教学程序流畅: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理解诗歌,合作探究——联系同类,拓展深化”三个主要环节,在其中的第二个环节我明显地在其中用了”如何分析诗歌的情感“这一主线的,在研读一课的同时落实一些研读诗歌的方法:抓住意象触摸诗人的感情由浅入深,使学生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全诗。
2、抓住“反复诵读”的重点:
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主要环节“读准诗歌”:有自由读、单独读、齐读、抓住节奏读。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齐读全诗译文。接着,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之后,配上符合全诗意境的音乐,全班齐读。最后,拓展环节中还是让学生学会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涵,挑自己有触动的.诗句自由朗读分析。
在反复诵读,不仅让学生充分接触诗文,还可以让他们感悟诗歌的意境,还可以营造诗韵的气氛。
3、适时介入资料:在了解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时,我应适当地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诗人陈与义是在“靖康之变”后,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阳楼,才写下此诗。因此,了解“靖康之变”这个历史事件,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悲己悲国的情感。
4。拓宽诗文的内涵:从陈与义的诗歌中的意象”夕阳“到其他古典诗词中的夕阳,例如:“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由秋天的悲凉景象到其他诗歌的悲秋,从陈与义的登楼的忧国忧民到杜甫登高登楼诗歌的忧国忧民,不停地拓宽,适时地迁移,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掌握一类诗的解读,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当然这堂课有些许的不足,课堂总是缺憾的艺术,比如对于诗歌的朗读的设计总是有些忘却,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这点做得还不是很足,自己已经充分进入了角色,可学生却迟缓了许多。当然最好能够在同仁的指点下找到更好的授课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但愿你们不吝赐教。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掌握一些文言词、句的意思。
2.结合全文内容提炼出全文的中心,理解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3.自主判断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并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品味本文对仗工整、音律协和的语言。
5.通过“妙点”赏析,品味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1.分析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2.品味语言的音律协和之美。
3.通过“妙点”赏析,理解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
本文是范仲淹的传世名篇。它是一篇文言形式的散文,先叙事后写景,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这是本文立意的深邃和人生境界的高远之处,理当成为重点。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写景方法精妙奇绝。这是本文语言和写法别具一格之处,也列为重点。
本文被安排在苏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五篇。从编排的角度和疏通意思的要
求看,这样安排既是对已学过的写景散文(如《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的小结,又是对即将要学习的《醉翁亭记》的引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又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这是它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因而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突出本文的个性特点。
教学设想:
努力构架立体式的课堂。从对文本的解读上,着眼于全篇,按音读、译读、理读、
析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的顺序展开,从不同的层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深入分析文章的“妙点”作铺垫,并在读、析、写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收获,又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从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上,采用冰糖葫芦式,力求做到板块之间的连接自然。这样,力求做到既夯实基础,又突出重点、训练能力;既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又引导学生领略文章的美,并在学生自主活动、生与生合作、师生互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使课堂内容饱满,节奏和谐,充满生命的灵动。因为,一方面,9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文言知识和学习文言文的技巧,而且也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新课标写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他两岁丧父,家贫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致于遭谗言被贬官后,不仅自己心忧天下,还在他的传世名篇中劝勉好友藤子京也这样。他是?这篇文章是?
二、小组合作交流(5分钟)
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导学案中的内容(见下面【】中),要求:
1.由组长负责,先校对、补充,再交流各自疑惑并整理出本组的疑难,写在黑板上。
2.点评本组小短文的亮点和需要改进之处,推荐本组的优秀短文准备集体展示。
字形:〖百废具兴(俱)横无际涯(崖)朝晖夕阴(辉)忧谗畏讥(馋饥)静影沉璧(壁)宠辱偕忘(庞)
(二)译读。再读文章,结合注释,翻译句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交流时订正。
1.用红色笔在文中画出自己翻译时有困难的词句。
2.找出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叮嘱。)
三、精讲点拨。(5分钟)
1.集体交流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中未能解决的词句意思。
2.各小组派代表朗读本组优秀短文,老师评分。
四、组内研读(6分钟)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式整齐的句子或段落,按dcba的顺序在组内朗读,在读中初步感受本文语言节奏和谐的音律美。
2.发挥集体的智慧,通过自评和他评,揣摩如何控制朗读时的语气、语速、语调才能达到有感情朗读的效果。
(§3:语气凝重、语速缓慢、语调低沉,§4:语气轻松、语速轻快、语调激昂)
3.再次按dcba的顺序在组内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感受语言的音律美。
五、小组品读。(6分钟左右)
展示交流:前四个获得展示机会的小组展示自己的朗读,老师点评并判分。
六、课堂小结。(3分钟)
各人小结本课的收获和有待改进之处,写在导学案上,然后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七、巩固练习:组长负责抽查自学中错误率高的内容。(5分钟)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导学案,组长负责抽查10个词语解释和5条句子翻译。(其它组负责检查的人在下节语文课前向老师汇报被检查组的完成情况)
2.完成第二课时的导学案。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一、导入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三、辨异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
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
①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
②雾气充满天空。
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四、归纳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五、补析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及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似乎平淡,其实包含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爱慕称赞,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评析:
方伯荣老师设计的此教例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1、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2、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3、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4、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恰当的组合不仅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教例提醒着我们: 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教案篇5
设计意图:
1、探究新课程下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本诗为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课文,本单元重点要求学生学会如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为了体现选修课的特点,选择这一首诗做为一个点,一个示范,“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来探讨选修课该怎么上的问题。
2、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点拨、指导为辅。探究如何实现教师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
2、品味诗句,领略诗中所写景物特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达到缘景明情
3、学习本诗从而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的风格。
教学重点: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如何品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
教学方法:
1、诵读、质疑、探究法。(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2、比较阅读。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把李白的诗歌创作特色进行比较无疑是切合实际的作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一座楼名传天下。曾经,孟浩然一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让人们憧憬不已。今天,杜甫的一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将再次把我们的思绪带到那广袤无边壮阔无比的八百里洞庭。下面,让我们放飞我们的思绪,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走进诗歌《登岳阳楼》,走进诗人广阔的胸襟。
二、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让一名学生主动朗读诗歌(从语音、语速、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简单评价、指导)后,老师范读(或放录音)
2、齐读诗歌,初步熟悉内容。
3、学生边自由朗读,边自主质疑字词句,前后左右互相交流、解答。
(预设字词质疑:
坼:分裂,引申为划分。乾坤:天地。戎马:军马,借指从军、作战。
轩:窗户。涕泗:涕,眼泪;泗,鼻涕。
(过渡语)通过字词理解,我们能基本弄懂诗歌内容。其实我们欣赏诗歌还要学会抓景物、悟情感,现在我们就来“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三、探究学习
(一)、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
1、小组合作探究:
从诗歌中,你看到了……你感受到了……
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绘、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并说说诗歌画面中传达出的情感。
(学生充分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汇报成果)
(学生回答的要点:
描绘诗歌画面:诗人登上向往已久的岳阳楼,只见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日月星辰、大地昼夜漂浮在湖上,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好一个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的'洞庭湖!广阔无垠的天地下,诗人独自一人,站在高高的岳阳楼上,越发显得孤单渺小,诗人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国家的前途,想到……禁不住涕泪纵横。
体悟到的情感:对亲戚朋友的眷念之情,对年老孤独的悲伤之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对无以报国的自责之情。)
(在学生体悟诗中的情感时,教师相应地提供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一天,杜甫独自登上了这座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写下这首千古名诗《登岳阳楼》。)
2、明确要点:(板书)
自然景物岳阳楼
洞庭水壮阔广大
人物景况涕泗流凄凉落寞
无一字,有孤舟身世之悲(亲友离散,漂泊无依;年老体弱,穷困潦倒)
戎马关山家国之忧(国家危难,百姓涂炭)
3、背诵全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诵)。
(二)、自主探究:
1、赏析名句:通过学习,你肯定对一些诗句有自己的感受,就你感受最深的写景的诗句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品味“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的妙处。)
(提示:可从炼字、景、情方面思考)。
炼字:“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景:写出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意境壮阔,气势极大。
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他的这两句诗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2、读了本诗,你对诗中所写的景和所抒的情还有什么疑问?或者说景情中有哪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并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可能提出的疑问有:
1、作者第二联所描绘的洞庭湖景如此雄浑壮阔,是否与第三联所抒悲凉情感不相协调呢?这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要点有):协调。空阔的境界,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洞庭湖壮阔之景让诗人杜甫感觉到个人的渺小孤独,这是一种以壮阔之景寓悲凉之怀的抒情境界。
(诗人触景伤怀,用了壮景衬哀情的手法。)
2、诗的开头好像是高兴的,但后来却如此悲伤,开头是否与后来的情感不协调?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回答,要点有)协调。首联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
四、课堂小结:
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充分地表现出杜甫沉郁的风格。
(过渡语:同样是登岳阳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情,笔下产生了不同的诗境,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请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同是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学生有感情朗读。)
(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其它小组补充。)
(学生回答的要点):
诗境:
1、李诗写出山水景物宏丽美好,重点突出岳阳楼的高,人的心情轻松快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
2、杜诗写出洞庭湖之阔大,表现出壮阔博大的诗境。
风格:
1、李诗用陪衬、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概括。
2、杜诗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来概括。
五、布置作业
1、默写《登岳阳楼》
2、拓展学习: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旅夜书怀》。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一、课程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李白的送别诗,现在我们看到最后一首《登岳阳楼(其一)》,这是陈与义的一首七言律诗。(转身板书)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的意思,登岳阳楼就是登上岳阳楼游玩的意思,这里的其一是指诗人一共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下面我们再看看作者陈与义的相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
请大家看到课本的注释部分,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这首诗还是比较容易弄懂的,下面同学们跟我把这首诗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
老师带读诗文。
四、诗文赏析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五、板书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首:地理位置
颔:登楼怀古伤时
颈: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暗写时局,悲从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