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有效的教案设计,教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提高教案的适用性,教师们需要进行课堂实践的总结,下面是82秘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中班粽子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班粽子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
2、增强幼儿撕贴和叠小船的技能。
3、参与节日游戏。
4、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阅读区:投放与端午有关的图片、书籍。手工区:投放各色彩纸、小船模型、画纸、手工纸。
数学区:投放画好的船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通过谈话引出主题)
老师:小朋友们好!明天我们就要过节啦,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明天是什么节日吗?
(幼儿回答)
老师:老师告诉你们吧!明天是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我们大家就要吃咸蛋吃粽子还可以去观看划龙舟的比赛,老师小的时候就会去观看这样的比赛哦。你们看过划龙舟吗?
(幼儿回答)
老师:没有关系,我们现在看看老师给小朋友准备的一些图片,看看是怎么样划龙船。
(播放图片)
老师:好的,看完了图片现在我们回到这节课的主题吧,今天我们的区域活动也是跟船有关系哦,老师在各个区角都准备了一些材料。
在阅读区放了一些图片,小朋友们可以一起看一看,说一说你们吃的粽子是什么味道,你们乘过哪些船?
手工区的小朋友可以给小船涂上颜色或者来制作小船,制作好了小船老师帮你们写好名字在我们的墙上进行展示,所以请小朋友们要认真的做,好吗?
数学区的小朋友可以通过点卡来买卖小船,或者给小兔子分一分小船,一定要数清楚数量哦!
(常规提醒)
老师:好的,那老师希望小朋友们能够自觉的使用进区卡,不要争抢,在自己的区角要耐心的跟小朋友们一起活动,不要闹哄哄的。
(幼儿自选区角,老师适时指导。)
三、活动结束。
收拾操作材料,展示个别效果比较好的幼儿作品,引导幼儿欣赏。
提出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让幼儿学习好的榜样。
课后将幼儿作品展示在墙面上供幼儿和家长继续欣赏。
中班粽子教案篇2
一、背景材料: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这些活动都适合中班的幼儿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为此,我结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开展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
二、主题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环境创设:
1、科学区:投放艾草和菖蒲。陈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美工区:放置制作长命缕和纸粽子的材料。
3、阅读区: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条,让幼儿认读。
4、表演区:提供扎头的布条和纸棒,供幼儿表演赛龙舟。
四、家长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2、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4、参加班级的包粽子活动。
五、活动安排:
活动一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幼儿表现:
当我在给孩子讲《屈原》的故事时,他们都听得非常的认真,睁着大眼睛满脸一副敬佩的样子。当听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啊”的惊叹声和遗憾声。有的孩子还争着要把自己从家长处听到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说出来。
活动二艾草和菖蒲
目标:
观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们在端午节期间的特殊用途。
幼儿表现:
班上有四个幼儿特地让家长去市场购买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挂在教室内外。孩子们感到很新鲜,他们以前看到过,但是却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所以都纷纷问我。我向他们解释和介绍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称和端午节用来辟邪的用意。对于辟邪孩子们都不太懂,但他们知道这肯定是一种挺厉害的东西,就象一把剑一样。关于名称,有一个幼儿问我:哪一样是艾草?哪一样是菖蒲?我当时一下子蒙住了,的确课前我没仔细去查过资料,于是我就请小朋友帮忙去问问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小朋友们乐意地接受了任务,下午当大人来接孩子时,他们都急着询问,但当时家长们也都被问住了。
活动三粽子香袋
目标:
1、感受粽子香袋的美。
2、在探索中学习叠制锥体技能。
3、养成做事细心的习惯。
幼儿表现:
幼:“瞧!我包的粽子大吧。”
幼:“我包的粽子可结实了。”
幼:“我们的粽子五颜六色的真漂亮,啊呜!咬一口。”
……
幼:“哇!老师把我们纸做的粽子串起来了,好漂亮啊!”
中班粽子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包粽子》,从而表达对江南的真挚情感,并通过对歌曲的学习,丰富有关端午节的知识。
2、通过引导学生自编动作来表现歌曲,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3、通过看、听、唱、动等音乐学习活动,让学生对江南的名胜、民俗有一定了解,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编活动。
教学难点
1、衬词及二声部的演唱
2、吐字的清晰度
3、延长音的认识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打击乐器等
教学内容
唱:《包粽子》
听:《紫竹调》《茉莉花》
看:江南美景、江南舞蹈
动: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
播放《紫竹调》背景音乐,学生进入课堂。
一、创设情境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是著名的《紫竹调》,你知道它是流传于什么地方的民歌?它又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流传于江南地区。给人轻快、流畅的感觉。
师:是呀,《紫竹调》是一首具有浓郁江南风韵的歌曲,江南如歌、江南如梦,江南就像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长卷,同学们,接下来就让我们随着柔美的小调一起去江南走一走。(播放课件)
师:感觉怎样?想说些什么?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二、导入歌曲
师:江南不仅歌美、景美,舞也美,咱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江南的舞蹈,猜猜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包粽子。
师:伴随着初夏的凉风、飘香的粽叶,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包粽子,远在他乡的人们也会回来和家人团聚,一起分享端午节的快乐,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包粽子的快乐情景。
三、新歌教学
1、初听歌曲《包粽子》 (播放课件)
课件出示问题1:这首歌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感觉很欢快。
课件出示问题2:哪句话最能体现民族风味?
生:最能体现民族风味的是“七不龙咚采咚采,八不龙咚采呀”
师:你们的小耳朵真灵!跟我的节奏来读一读。
师简介衬词:“七不龙咚采咚采,八不龙咚采呀”是衬词,它没有实在的意思,但在歌曲中具有烘托气氛,突出地方民族风格。表现了人们敲锣打鼓,欢庆节日的喜庆场面。
2、复听歌曲,教师范唱
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情绪,进一步提出要求。
师:刚才老师在哪段后面加了三角铁?
师解释,(课件出示)歌中不唱的部分叫间奏。
师:除了加上碰铃,你还可以加上什么动作?
学生创编,如加上包粽子的动作,拍手的动作,绕舌的动作……
师:歌词有哪些还不理解?
生:汨罗江在哪?
师:汨罗江位于湖南省东部,它的两岸桃红柳绿,民风淳朴,水草肥美,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提到汨罗江,我们不得不提到古代的一位爱国诗人——屈原(课件展示简介屈原和端午节的来历。)
3、跟琴学唱歌曲
教师用稍慢的速度弹伴奏,学生轻轻学唱。解决吐字清晰的难点。
4、分声部学唱
跟老师用稍快的速度分声部演唱,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
(课件出示)师:两个声部起到了烘托作用,令歌曲更有表现力,谁愿意跟我来唱第二声部?
让自愿的学生学习第二声部,再分声部合唱二声部的地方。
师:你觉得还有什么地方有困难?
生:最后的音为什么要唱那么长?
(课件出示)延长音:时值一般增长原音符时值的一半,所以要唱五拍。寄托了人们对远在他乡的亲人的思念之情。
5、学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6、表现歌曲
师:同学们的歌声真是太好听了!从大家的歌声中我已经感受到那香喷喷的粽子味了,也许用歌声还不足以表达我们对江南的喜爱,那么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歌曲呢?(分组讨论,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我们想边唱边表演。
生:我们想用打击乐器给歌曲配伴奏。
教师引导学生做一做。师:你打算在哪儿加伴奏?用什么乐器?怎样做?
小组内的同学自由结合,练习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请小组上台表演,师生简单点评。
7、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播放课件)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江南的美,知道了我们的江南水乡不仅景美,乐美,而且歌美,舞美,你们的表演也非常精彩,从你们的创编、演唱中充分流露出你们对江南的喜爱之情,让我们为生在江南,长在江南而感到自豪吧。
教学反思:
在这个有意义的活动中,孩子们在浓浓的节日气氛里学习了包粽子,既锻炼和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获益匪浅。
中班粽子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了解端午节包粽子的几种特有包法、名称。
2、引导幼儿初步学习包粽子的方法,能用缠绕、捆绑的方式包粽子。
3、幼儿能互相帮助,体验合作包粽子的乐趣。
本次活动的重点:了解粽子的来历和特点,学习包粽子。
本次活动的难点:能将粽子包好并捆紧。
二、活动准备
1、有湿度的碎泥
2、粽叶若干、橡皮筋
3、范例、课件
三、活动过程
1、教师情境导入,引入今天主题,激发幼儿学习包粽子的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吃过粽子吗?吃过哪些形状的粽子?
(2)教师出示课件,帮助幼儿了解不同形状的粽子。
我们吃过的粽子一般就是三角粽、还有四角粽以及团盘粽等。
2、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幼儿学习包粽子的方法。
(1)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粽子,看看粽子的外形和特点。
(2)教师拿出示范作品,小朋友请你们看,在粽子外面穿了一件外衣,你们知道它的外衣是用什么做成的吗?
(3)以前,有一种粽叶叫芦苇叶,它也可以用来包粽子。
(4)你们知道粽子叶里面是什么吗?它是什么做成的呢?
(5)平时,我们粽子里面包的是糯米,还可以加各种馅。你吃过什么馅儿的粽子呢?
3、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包粽子的过程,引导幼儿对包粽子的活动感兴趣。
(1)你们包过粽子吗?今天我们就要用泥巴来学习包粽子。
(2)教师讲解介绍制作方法,教师边示范。重点讲解将粽叶卷成三角状,以及用橡皮筋将粽子裹紧的方法。
a取一片宽大的粽叶,卷成一个圆锥状。用手在圆锥筒中旋转一下,让锥筒更加细长。
b在锥筒中填入糯米。将没有米的那端,将粽叶的两侧分别向内折。
c之后顺势将粽叶向下折,直到完全盖住糯米口为止,多余的粽叶反复折收在口上。
d用线绳将粽子捆绑结实即可。
4、幼儿分组包粽子,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互相帮助,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及时进行指导。
四、活动总结
活动前,根据幼儿的问题设计、制作有关端午节经验的调查表,鼓励幼儿广泛收集资料、积累经验。活动中,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调查资料,互相交流、分享有关端午节的经验。结束后,教师与幼儿共同将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展示。
中班粽子教案篇5
一、活动简介: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了体验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初步了解节日的习俗、了解端午节的风俗民情,感受中国的社会文化,我们特地举办端午节活动。
二、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意识。
2、尝试包粽子,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体验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感受中国的社会文化。
3、了解端午节的相关活动,感受节日的氛围,明确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
三、活动内容
1、手工龙舟制作
2、包粽子环节
3、赛龙舟环节
四、活动准备:
1、端午节相关书本、彩绘、视频:
?快乐的端午节》、《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习俗》
2、邀请会包粽子的家长,准备包粽子的材料及工具:如粽叶、大米、红豆沙、蛋黄、线、剪刀等。
3、节目互动环节设计:
①“今天是什么节日?”幼儿和同伴交流。请个别幼儿表述,重点引导幼儿表述端午节的时间。
②“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有没有小朋友知道它的传说?”幼儿相互交流。组织幼儿欣赏故事:《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习俗》
③“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有哪些活动,为什么进行这样的活动?”幼儿分组交流,并让孩子们就端午节的活动,发表见解。
④“你们吃过或者见过哪些粽子?”幼儿和同伴交流。粽子有各种各样的口味,里面有不同的馅。
⑤“小朋友们粽子吗?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今天我们请来了会包粽子的家长,我们一起学习粽子吧!”孩子和家长志愿者共同分享粽子。
4、尝试动手制作端午节的相关物品:
香包、五彩绳、彩蛋
①香包——各种形状的布片、订书器、棉花、香水、干花。
佩香包:端午节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要戴上香包,香包里面放了很多想香料,闻起来香香的,香包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可以挂在脖子上,也可以带在手腕上,好看极了!
②彩蛋——煮熟的鸡蛋、颜料、水彩笔、蜡笔、油画棒。
五彩绳:在端午节人们编各种彩色的带子挂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③五彩绳——各色缎带、绒线、绉纸。
竖鸡蛋、画彩蛋:人们说:“在端午节的时候,能将鸡蛋竖起来的人,这一年都会有好运气。
5、赛龙舟活动
赛龙舟是屈原投湖自杀的时,有许多人划船去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可是却没有能够把屈原就上来,后来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划龙舟来纪念这件事。
以小组/班级为单位,进行赛龙舟比赛,并根据最后的结果颁发参与奖品,可以是香囊、菜单、五彩绳等等。
中班粽子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认真观察图片,理解故事的内容;
2、大胆想象并讲述故事内容;
3、乐意参与集体游戏。
活动准备:
1、幼儿在活动前对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有所了解。
2、《粽子里的故事》ppt
活动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小动物们的动作、表情,大胆猜测故事内容。
难点:在看看、说说、猜猜中理解故事的情节,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主题。
1、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要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提问:猜猜是什么食物?小朋友你们吃过粽子吗?什么节日我们要吃粽子?(端午节)你喜欢吃什么味道的粽子?
2、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关于粽子的故事!故事中的粽子里面包的和你们吃过的都不一样,那它包着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图书、听故事吧,答案就在故事里。
3、教师出示ppt1,引导幼儿认识故事题目《粽子里的故事》。
二、出示图片,幼儿观察图片内容,大胆讲述故事情节。
1、出示ppt2,师:老奶奶的肚子里装满了故事,她的故事可多啦!大家都喜欢听她的故事。
提问:有哪些小动物来听老奶奶讲故事啦?(小松鼠、小狐狸、小兔子、小猴子、小鸟)
这么好听的故事,大家听的怎么样?(认真、专心致志)
2、出示ppt3,提问:
⑴老奶奶生了一场大病以后,不能大声讲话了,大家再也听不到好听的故事了。老奶奶很着急,那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鼓励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⑵师:小朋友们帮老奶奶想了这么多的办法,我们来看看老奶奶她是怎么做的呢。
3、出示ppt4,提问:
⑴有哪些东西?(粽子叶、糯米)
⑵老奶奶在干什么?(包粽子)她的表情是怎样的?
⑶教师小结:原来,老奶奶她有一个心愿,就是把故事包在粽子里,谁吃了粽子,谁就能讲出好多的故事。
4、出示ppt5、
5、老奶奶把粽子做好了,谁会来吃呢?
6、提问:
⑴ppt5:谁来了?(小松鼠)吱吱吱,吱吱吱,来了一只小松鼠。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⑵ppt6:小松鼠吃了粽子讲出故事了吗?"(没有)
⑶师小结:小松鼠吃了粽子,肚子里马上有了故事,可小松鼠不会说话,一个劲地叫:"吱吱吱···"就是讲不出故事。接下来还会有谁来呢?
7、出示ppt7、8,提问:
⑴ppt7:谁又来了?(小狐狸)哩哩哩,哩哩哩,来了一只小狐狸。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⑵ppt8:小狐狸吃了粽子能讲出故事来吗?(不能)
⑶教师小结:小狐狸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可小狐狸也不会说话,一个劲地叫:"哩哩哩···"就是讲不出故事。
8、结合小松鼠、小狐狸吃粽子的情景,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其他小动物来吃粽子的情景。
⑴除了小松鼠和小狐狸外,还有哪些小动物也来吃过粽子了?(小鸟、小兔、小猴)
⑵引导幼儿分别想象并讲述小鸟、小兔、小猴来吃粽子的情景。
①师:你们能不能学着老师讲小松鼠和小狐狸来吃粽子的话说说其他小动物呢?
②它们都讲出故事了吗?
③这么多小动物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那为什么讲不出故事呢?
9、出示ppt9,提问:
⑴它们讲不出故事觉得怎么样?(很难过、着急)引导幼儿观察小兔和小狐狸的表情以及小动物们周围的各种符号,大胆猜测小动物们的心理活动。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
⑵小动物虽然吃了粽子,但它们不会讲话,讲不出故事,怎么办呢?真着急。你有什么办法吗?
⑷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动物们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10、出示ppt10、11,提问:
⑴ppt10:这个时候,谁来了?(小姑娘)小姑娘在干什么?(采蘑菇)
⑵师:原来,小动物们是想请小姑娘来帮助它们,为什么小动物们会请小姑娘来帮忙呢?(因为小姑娘会说话)⑶小姑娘会答应帮它们吗?
⑷ppt11:小姑娘答应它们了吗?小姑娘为什么要逃跑呢?
⑸教师小结:小动物们高兴得一起冲过去,吱吱吱、哩哩哩、叽叽叽,叫个不停。小姑娘吓坏了,所以,小姑娘扔下竹篮拼命逃。
11、出示ppt12、13、14,提问:
⑴ppt12:小姑娘吓跑了,那该怎么办呢?
⑵ppt13:小动物们用了什么办法把小姑娘找回来?⑶ppt14:小姑娘回来了吗?她是怎样回来的?
12、出示ppt15、16、17、18:提问:
⑴ppt15:师:小姑娘采呀采,一直采到小房子跟前。老奶奶站在门口等着小姑娘,她看到小姑娘,会怎么说?(美丽的小姑娘,快来吃粽子,吃了粽子讲故事)
⑵ppt16:师:香喷喷的粽子真好吃,小姑娘吃了一个又一个。把故事全吃到肚子里去啦!
反思:
选择这个故事,是因为今天正好是端午节上来的第一天,孩子们对粽子的热情尤存,它本是大班的一个故事教学内容,我把它改编过了,故事也重新改过了。我把目标定位在情感表达和语言表达方面。在设计环节时,第一部分是一个引子,其中有一个提问:吃了粽子肚子感觉饱饱的,(孩子们很自然地说出饱饱的),为下面吃故事粽子,肚子里有了许多故事,埋下了一个伏笔。第二部分故事欣赏环节中,我第一次的设计是让孩子第一遍就完整的欣赏故事,试教下来,能力强的孩子把整个故事的大致意思全部都复述了出来,使问题的设置无法正常推进。于是,我想到把故事分成两段,第一段结束后,让孩子们自己帮小动物想办法,进行发散性思维,激活幼儿在教学现场的思维(第二次试教时效果很好)。这里我也有另外一个用意,语言活动中,由于孩子往往是坐的时间比较长,容易产生思维疲劳,在这里顿一下,让孩子们自由想象,能重新调动起孩子继续学习的积极性,思维也能活跃起来。(拆粽子这个环节,也有相同的作用)
最后,我把故事包在粽子里,强烈地构起孩子想看,想说的愿望。其中,解粽子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学习如何解开,在遇到相同的故事时,孩子自然地说:‘我们的故事是一样的’,于是,我顺利地引到合作讲故事。在故事的提供上,我准备了适合不同层次幼儿需要的故事,有两副画面的,三副画面的,最多是四副画面的。本来我在粽子上没写名字,后来考虑到,如果不写名字,能力相对比较差的孩子,如果拿到四副画面的故事创编,那对他的难度就会比较大,孩子就会失去创编的兴趣。
在最后一个环节,分享故事中,我的引导还不够,集体教学活动,既要有目标的意识,有对教学活动期望效果的追求,更要关注过程的价值,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长有意义的经验;既要有精心的预设,使教学活动在研究孩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更要给幼儿以生成的空间,并有效地回应幼儿大量不确定的生成问题。在回应孩子方面,我觉得自己做的还是非常不够的。
整个活动,孩子们都处于一种比较活跃的状态,随着环节一步步地推进,孩子自然产生了强烈的想“说”的愿望,自然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中班粽子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2、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感兴趣。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4、通过参加端午节环境创设,感受参与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活动准备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活动前请幼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3、请部分爷爷奶奶参与活动。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到爷爷奶奶家过节。
1、请爷爷给小朋友讲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小朋友自由和爷爷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时人们进行的一些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洒黄酒、挂香囊等。
3、幼儿和爷爷奶奶们一起进行过端午活动。
(1)我给奶奶学包粽子。
请奶奶向小朋友介绍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2)做龙舟、划龙舟。
和爷爷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龙舟进行龙舟大赛,请幼儿四五人一组,套上龙舟,进行划龙舟比赛活动,先取到红绸一组为胜。旁边请几位幼儿为他们摇旗呐喊。
(3)做香囊活动。
请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缝成校口袋,放进香料和少许艾草,合上袋子,幼儿学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5)和爷爷奶奶再见。
教学反思
1、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对端午节的传说及相关习俗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孩子兴趣浓,热情高涨。
2、这节课通过三个小活动,让幼儿与爷爷奶奶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孩子亲自参与了活动。锻炼了孩子动手能力,增进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3、从这次活动整个开展情况来看,我觉得孩子们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同时也得到爷爷奶奶的密切配合,但我觉得爷爷奶奶及孩子他们知道的还很欠缺,需要进一步提高。
4、此次活动,自我觉得参与度还不够,还没有真正进入角色,还需要我做更深层次的思考,提高对孩子的服务质量。
5、从这节课中,我也有所思,如果让我在开展同样的活动,我会采取更丰富的活动形式和内容,积极参与,和孩子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小百科,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