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心得体会能够帮助我们树立积极的心态与信念,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下面是82秘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讲故事的体会和心得推荐6篇,感谢您的参阅。

讲故事的体会和心得篇1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流浪……;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这是一首三毛写的被广泛传唱的歌谣,从小不喜欢学习的三毛选择辍学去流浪,她流浪到了撒哈拉,给我们带回来的“礼物”就是这本传奇——《撒哈拉的故事》。
百度词条上说沙漠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地理上说撒哈拉沙漠形成于二百五十万年前,是世界第一大荒漠,也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我想我这辈子不一定有机会去那里,但是因为三毛清新、有趣的文字,让我对撒哈拉沙漠有了重新的认识。
她和荷西动手设计房子;买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自做“鸟巢”式的坐垫;巧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条纹窗帘;她用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用随身带着药箱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威人义务诊治;并将日用品等送给当地的`人们。
人们常说,文字如人,阅读她的书,仿佛烛光下品着咖啡,久别回来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你们的表情不时表现出诧异、表现出惊奇、表现出欢笑。这里没有编剧,没有彩排,只有真实和有趣,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
怀念三毛,希望她在天国,能够继续去“流浪”,继续写下传奇的故事!
讲故事的体会和心得篇2
屈原是世界四大名人之一,我们作为屈原的后代,应该对他有所了解。今年寒假,我认真地读了由秭归文联编写的《屈原》这本书。读后,屈原那高大的形象在我心中更是高大、神圣了。
屈原喜爱读书。他小时候几乎读完了乐坪里所有能找到的书。就连民间流传的山歌他也从不放过。看看屈原小时候又看看自己,我真觉得惭愧呀!我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还从没完完整整地读过一本书。就连平常看书,也还要爸爸妈妈催促,有时甚至还觉得爸妈催我读书就像要了我的命一样。从今以后,我一定要改掉不爱看书的坏毛病,努力学习屈原刻苦读书的精神。
更令我敬佩的是屈原行廉志洁的.品德。屈原晚年时期,被政治所迫不得不投江自尽以了报国之志。怀石投江之前,屈原与一位老渔夫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宁肯跳进江中葬身鱼腹也不愿和那些人妖颠倒的无耻小人同流合污!”这一句话足以教育我们要为人身正,不与“小人”同流污。在这一点上,我做得还是不错的。不管在学校还是在班上,凡遇见不正之风或是违纪现象,我都能制止。为此,我还多次被学校大队部表彰为“优秀学生干部”,去年六.一我还被团县委表彰呢!不过,我决不会骄傲,以后我要更大胆地工作,当好老师的小助手。
我最敬佩的是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只可惜屈原他生在了奸人当道的时代,报国无门,只得投江自杀。而我们却生活在幸福、安康的和平年代,现在祖国正需要屈原这样的爱国人才。因此,我们一定要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增长才干,努力施展自己的报国之志,让屈原早日瞑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用屈原这句话作为我的座有铭,努力学习,大胆工作,力当第二个“屈原”。
讲故事的体会和心得篇3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
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三毛背着行囊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寻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手捧一本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就会不由自主跟着她自由随性的文字走向那个神秘莫测的'世界,那里每到中午就备受50度高温的炙烤,水源的奇缺导致每天都要限定用水量,新鲜的水果蔬菜要碰运气才能买得到,生活环境的艰难困苦和物质的极度匮乏对每个生活在那里的居民都是一种考验和煎熬。然而就是在这样偏僻简陋的地方,三毛却度过了她人生最为精彩的 篇章———她偷梁换柱,用黄瓜冒充笋片做菜,竟蒙混过关;她“悬壶济世”,用指甲油补蛀牙,竟成了周围居民的良医;她暗渡陈仓,明明没有驾照却在警察眼皮下驾车依然安然无恙……她凭借智慧开起自家的“中国饭店”;凭借她的善良缓解安抚他人的病痛;凭借她的勇气博得交管大队主考官的通融,从容登上了驾照考试以及荒漠生活的陡峭“天梯”。三毛用她那轻松、幽默、风趣、流畅的笔触描述着单调枯燥下她的多彩多姿,她用一颗乐观坚强的心接受和面对外在环境的诸多不利,用自己的热情燃起生命的花火。
她的快乐与外界的物质条件完全无关,而是来自她的平和、慷慨、想象力和同情心……那么,生活在丰盈条件下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热爱这丰富多彩的生活与明媚的自然?当你像三毛一样敞开心扉去拥抱世界时,就会发现———原来,快乐根植于心间!
讲故事的体会和心得篇4
在我的小书桌上一直摆放着一本厚厚的《成语故事》,经过这一个暑假的阅读,我受益匪浅。
?成语故事》是中国的古典名著之一,它里面装着成千上万的精选成语,而且每一个成语之后,都有一个介绍成语意思的趣味故事,这些故事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明白成语意思,也能让我更熟练地运用成语。
成语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它在古代战国时期时就被人们所应用,直到今天,它还是流传不息。不少人在作文里或是说话时都喜欢用上一些成语。成语为什么经过这上千年也没有被时代淘汰呢?因为成语可以使一大串字词的意思缩成几个简简单单的字,浓缩就是精华。在暑假里的每一个星期天晚上八点,央视一套都会有《成语大会》节目播出,所以每到这一天的晚上,我都会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坐在沙发上和里面的一个个的小队员们一起猜着成语。通过这一次次的《成语大会》节目,我对《成语故事》书更感兴趣了。并且每一次,我都能学到一些新的成语,丰富自己的知识。
?成语故事》这一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好处,它使我的作文写得更好了。平时一些我表达不出来的意思,现在通过成语,表达简单多了;并且,我的作文中一些长串的话语只要一个成语就能表达清楚了,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废话。
总之,《成语故事》这本书,让我在阅读中积累了知识,在快乐中成长。
讲故事的体会和心得篇5
很早以前,在精奇里江畔附近,有一个精奇里部落。部落里有一位聪明智慧的老人,名叫达兰弟。一天,雅克萨“仁慈救世主”修道院的神甫罗斯诺夫要同达兰弟斗智,他问达兰弟说:“世界上什么最高?什么最低?什么最甜?什么最苦?”
达兰弟想:大山最高,洼地最低,蜂蜜最甜,黄连最苦,就是达斡尔族的小孩都答得上来的,太一般了,我要说有意义的。他说:“世界上劳苦人的美德为最高;世界上吃人生番的人格最低;受苦人过美好的生活最甜;遭受罗刹的惨杀和压迫最痛苦!”
罗斯诺夫神甫没想到达兰弟的回答,这么聪明有智慧。就又说:“我还得问问你:世界上什么最快?什么最慢?什么最坚?什么最软?”
人们在一旁听完神甫的考问,以为达兰弟一定回答:马车最快、牛车最慢、铁石最坚、兔毛最软。但达兰弟却说:“世界上聪明人的思想像闪电,最快;世界上最愚蠢的人办事像蜗牛爬行,最慢;达斡尔人保卫家园驱除罗刹的意志最坚;受欺压的人不敢起来反抗的最软!”
罗斯诺夫神甫心里想:没难往他,答得挺圆满,这回要再难不住达兰弟,可就要丢丑了。他绞尽脑汁想出了难题:“一‘普特’稷子米能有多少粒?一匹老山羊身上有多少根毛?一座山上能长多少根草?一条大江能舀多少勺水?”
达兰弟对答如流:“一“普特’稷子米有99999粒;一匹老山羊身上有99999根毛;一座山上能长99999棵草;一条大江能舀99999勺水。”
神甫说:“这个数不对!”
达兰弟说:“神甫大人!上帝赐给了你智慧,你是最聪明最有学问的人,你认为我说得不对,那请你亲自去数一数!”
罗斯诺夫神甫这回哑口无言了。在众人面前只好认输,承认达兰弟最聪明最有智慧。
讲故事的体会和心得篇6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自教育部发布《大学英语教学要求》(试行)开始,经过试点、示范、推广三个阶段,对教学大纲、教学方式和内容(教材、软件、教学方法和模式),以及四、六级考试形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改革。作为一名教师及教学管理者,我更深感这次改革对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一场革命,她必将改变传统意义上对英语学习的一些理念,建立起更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需求的一系列教学体系。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入到实质性阶段的关键时刻,教育部组织了这次大学英语教师培训,非常及时,非常有效。这次培训对于大学英语教师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探索特色的教学模式、了解机考模式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更为全国的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
在这次培训中,我收获颇多,有感如下:
一、更加深刻领会“以听说为主,全面提高英语实用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以读写为主,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一直学到大学、硕士、博士,可是,绝大部分学生仍然听不懂和开不了口。我们的教学方法没有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给学生自己不断在使用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译的五种能力中,听力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和关键,如果不解决听力问题,我们的学生永远无法掌握英语和使用英语。所以,英语听力是纲,其他都是目,只有抓住了听力,才能纲举目张,解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
二、更深刻认识到机考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四、六级机考势在必行,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和学生的需求。通过计算机网络及强大的试题库支持,可以解放教师和学生,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考试的要求,同时尽可能减少了纸质考试作弊漏题的可能性。
三、更深刻领悟到教师角色的定位——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引导者,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一直根深蒂固,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长期占据着课堂教学,学生和教师都已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一旦打破这种模式,要有适应的过程。但是教师应该主动积极有意识地实现自我转变,退出主讲舞台,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演。
四、更坚定走特色道路,在教育部大政方针指引下,加强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特色。受到多方因素影响,各高校都有其不同特点,教学模式未必一刀切。关键在于要体现自己特色,探索出真正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模式及方法。这种模式及方法可能是多样的,多层次的,更是多姿多彩的,我认为这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本质和目的。
我在收获的同时,也有一些思考:
一、机考固然符合时代潮流,但是其题型设计有待进一步合理化、科学化。学生今后手写英文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愿意的越来越少了,作业全部是电子文档,不会的单词查金山词霸。有些学生说今后只要练好签名就可以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教育部一直重申四级考试不与学校学位考试及毕业证挂钩,但是只要其存在,不论是学校还是用人单位都会格外看重,毕竟别的学科没有此类大规模国家级考试,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在承受着巨大压力。有些学校规定学生只要通过四级,就可以获得大学英语的学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安排及管理造成了一定困难。四级考试无形中还是一根指挥棒。
三、今后的大学英语必修课程会越来越少,选修课程会越来越多。这无疑对教师是个挑战,师资培训迫在眉睫。教师应该有更多国内外进修深造的机会,特别支持学术休假制(看来我们是赶不上了),教师们不能一辈子只是个教书匠!! 以上是我的心得感言和一些不成熟的思考。这次培训的形式新颖高效,内容精彩实用,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机会聆听专家的真知灼见,更希望教育部搭建起大学英语教师交流学习的平台,让我们共同努力迎接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