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传递影片中的积极思想,影响更多人,在观后感的写作中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审美眼光,以下是82秘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红楼梦》观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
读《红楼梦》观后感篇1
也许有人会反驳我,红楼梦是悲剧,跟幸福感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及时它是悲剧也不影响它传递给所有人,它其中包含着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什么?字面解释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简而言之,幸福就是一种情绪。
情绪人人都有的,并没有谁会比谁多。幸福真实被感受,来源于每个人心的容量:容量大,即使有幸福感也会觉得空洞洞的;容量小,小小的举动也会觉得心里填满了幸福。
?红楼梦》的幸福感并不体现某一个人身上,而是体现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上。因为只有品尝过酸甜苦辣,才能更加品味到人生百态,更加明白幸福藏在身边,不用无时无刻的追寻。
宝玉和黛玉有桃花下共读西厢记的快乐时光,让黛玉忘记了之前葬花的伤感,这就是在身边的幸福。
可能是快节奏的生活打碎我们的步伐,让我们无所适从,享受不到花雨下看书、松树下品茶的意境了,又怎么会细细品味身边的幸福呢。
和志同道合的人斗嘴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们可以谈天文地理,他们说的却是诗词歌赋(先对自己不会的事情表示下佩服)。
古人喜欢吟诗作对、风花雪月,出口就可以是一句一句押韵的诗句,为了斗诗,他们还成立了诗社海棠诗社、菊花诗社、桃花诗社。
就算作诗的时候,或有哀愁,或有无奈,或有赞美,但是斗诗的过程终归是幸福快乐的。
就像大学这么久,参加各种比赛时候,比如,心理剧,青歌赛等等,我们要投入自己的情感表达出自己的心声,但是比赛的时候,我们是享受的,我们是快乐的。过程是幸福的,哪怕是辛苦的准备过程。
大观园,他们把酒吟诗,温文典雅;他们投壶竞技,一展身手;醉卧花丛,闻花香听鸟语。这就是他们生活的中的幸福感。望大学校园的我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找到幸福感。
读《红楼梦》观后感篇2
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将其攫娶裁剪,再加以创造,《红楼梦》这幅画卷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一经问世就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另外还有芹圃、芹溪、芹溪居士等字号。祖籍襄平。出生在贵族家庭,年仅十岁的他亲眼看到家庭遭受沧海桑田的变故,对封建统治的没落命运有了切身感受。从1752年起,他终于挥洒出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有关爱情的小说,但作者并没有把着眼点完全放在故事情节上,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下足了功夫,显示出高度成熟的艺术水准。全书共刻画了四百多号人物,不同的身世命运,不同的生活情景,在曹雪芹的笔下,人与事的来龙去脉,一概井然有序,从容自然。上至皇庭贵妇,下至走卒车夫,其神色、语言及个性,都贾宝玉,荣国府的嫡派子孙,衔玉而生。前世为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灵石。从小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
贾宝玉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聪慧异常,出类拔萃,但他不肯“留意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他是大家庭中的宠儿,但命运却不由得自己做主,与林妹妹相契相知,抒发真性情真心意,却被逼着娶了宝钗,终离了俗世,走入茫茫大雪。
林黛玉,前世为三生石边的一株绛珠草,受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愿跟其下凡还尽眼泪。她绝丽脱俗,雅若天仙,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心思敏感,才华横溢,个性纯真灵净,说话率直有时却也刻保她常怀隐忧,感物伤情;暮春时节,见落花飘零,就锄坟葬花。最后黛玉泪洒百日,泣血而死,还了前世情缘,留下悠长的深思。
读《红楼梦》观后感篇3
门庭冷落,安静自在,倒是个读书写作的绝境佳地,只是大白天浪费电而已。党是铺路石,是指南针,是航向远方的帆,是原野上的希望之火,是温暖的摇篮,是打开中国富强的一把金钥匙。我站在阳光下,渴望沐浴温暖,张开手臂以为能拥抱太阳?
贾宝玉是这个大家族当中的宝贝,老祖宗最为宠爱,林黛玉是一个温柔漂亮的小姐,但是她的身体却弱不惊风,就因为这样,贾宝玉和林黛玉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因为这样,林黛玉一病不起,抑郁而终。看了他俩的真挚爱情,我为之长叹,哎...!
我还觉得尤二姐、尤三姐的故事也很精彩。尤二姐贪慕虚荣,嫁与贾琏做二房,却被狡猾奸诈,心狠手辣的王熙凤逼死了,甚至连死都没有墓碑。尤三姐为了爱情,愿意用珍贵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二个鲜明的对比,把故事衬托的更加精彩。
不过在这部小说里我最喜欢的是晴雯,她才貌出众、敢爱敢恨、性格率真、口角犀利、嫉恶如仇,真乃一女中豪杰,但却因此引起了贾府主子的不满、恼恨,最后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家中,不禁让我转黯然泪下。
自从看了《红楼梦》我对古代封建社会大家庭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生活在古代封建社会大家庭的`人员感到悲哀与无耐。
读《红楼梦》观后感篇4
自陈七子创始之初,兽骨、毛竹、木材,梳篦走过了千年岁月;简陋、繁杂、精致,梳篦经历了千年演变;选材、制作、成品,梳篦经过了一百多道工序。
梳篦从古到今,渐渐变成了人手必备的日用品。从远古人类用兽骨做出的简易梳子,到现代人类用塑料、木材做出的精美、便于携带的梳子,梳篦的文化可谓被中华民族不断传承,成为常州独特的艺术。
梳篦,是古代八大发饰之一。谚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梳篦始自晋代(公元265-420年),迄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清时,苏州织造府官员为了谄媚皇上,每年旧历七月,总要到常州定制一批高级梳篦进贡皇宫。如今,梳篦已不再是皇家的专属,梳篦的文化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
?红楼梦》中可谓把梳篦的文化表现到了极致。先不说著名梳篦“金陵十二钗”,就是贾府中每位女子的梳妆盒中,也不乏各类精美、独具一格的梳篦。先说清冷孤傲的林黛玉,她使用的梳子虽为简易的木梳,但却透着优雅的气息;再说聪敏干练的王熙凤,她用的梳篦虽不是金镶玉琢,但淳朴的色调却表现出她的大气;最后,再来说说贾府中最尊贵的贾母,她用的梳篦可真是既精致又端庄,时刻体现出她的雍容华贵。
千百年来,梳篦见证了中华民族女子的思想的.改革和变化。从古代华美的梳篦可以看出古代女子的小家碧玉、温婉如水;从现代梳篦的简单、简洁可以看出现代女子的大方、不拘小节……
现在,梳篦的制作已成为常州独特的工艺,也成为常州市民一种心灵的寄托,更成为中华民族一种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的传承,不仅仅是人们口口相传的语言,不仅仅是制作工艺的代代相传,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精神的寄托。
读《红楼梦》观后感篇5
我在教师的图书角内借了一本书,它就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作家曹雪芹呕尽心血,花了十年的时间,写成了这部长篇小说。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描写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正是如此,刚拿到书,我就爱不释手了,怀着急迫和激动的心情,我翻开了这本书的第一章......
第一章写的是《青埂峰顽石变美玉》,还没看完这章我就被里面的优美词句和故事情节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便津津有味地看了下去......一节课的时间实在是太短暂了,下课的铃声响起,我也才看到第四章。但回到家,做好家庭作业,我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书,看了起来。终于,我花了一星期的时间,看完了这本长篇小说。呵呵,要不是故事被缩减过,读起原著来,我恐怕两星期也读不完呢!
让我最难忘的一章就是《林黛玉别父进京都》了,里面林黛玉和贾母相见时的情景,读了都会让人感到辛酸——我也不例外。还有王熙风的语言艺术,也不得不让我佩服,就像“看她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倒是个嫡亲的孙女”这句话,王熙凤不仅称赞了林黛玉,还称赞了惜春、探春、迎春等人,真是个语言大师啊!
精彩的故事还有很多,我给大家推荐《林黛玉重建桃花社》、《贾宝玉泪洒相思地》、《锦衣卫查抄宁国府》,都很值得大家一看呢!在此,我也希望《红楼梦》能够祖祖孙孙传下去,供后代观看。
?红楼梦》!这颗文学界闪耀的明星,一定会永远挂在美丽的星空的!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一场红楼中的梦事,写尽人间悲欢。
——题记
走进大观园。此刻正逢寒冬,满园萧条。咋一看,恍若到了春天,那原本赤裸的枝干上不知何时缀满了粉红色的正竞相开放的花朵,近前瞧瞧,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是造型逼真能以假乱真的塑料花。
不知何处传来女子咿咿呀呀的唱腔,充满忧伤。我猛然一惊,如此凄凉的腔调,不正是潇湘妃子特有的性格吗?对,就是她!这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似雨打芭蕉,让人从心底油然生出一股怜悯之情,感叹这样一位奇女子的悲凉身世。我不知这个柔弱的女子,此刻是否坐在书房内拨动琴弦,任由那悲凄的声音飘出窗外;不知她是否置于一丛竹子前,一双纤细玉手轻柔地抚摸那光滑的竹面;我也不知这痴情的林妹妹此刻是否正手托香腮,回忆她与宝玉的点点滴滴……我,什么也不知道。但我似乎看到一个青衣女子正伫立楼上,手扶竹篱,翡翠色的发簪将墨色的秀发随意梳成一个髻,她的嘴角轻轻挽着一个笑容,同是墨色的眼睛如同深渊,谁也不知里面究竟藏着什么,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想知道。
向右是一条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尽头是一条弯弯曲曲如同龙须般的汉白玉石桥,一座粉墙黛瓦的屋子展现在我的眼前。和其它屋子相比,这座院子不比它们豪华奢侈,但那一院的竹子在冬日却依然葱翠,使得它在众多姐妹的院子中格外充满生机,不难猜想,这应该就是潇湘妃子的住所了。
院内,一条石子小路蜿蜒曲折,一直沿向竹林深处。两旁是细而长的竹子,细细看去,竹竿上布满了不规则的小黑点,看上去像书画家无意中洒上的墨点,怪有趣的。据爸爸讲,这种布满小黑点的青竹叫做湘妃竹。传说是舜的妻子娥皇与女英过度思念舜,跑到一片竹林中哭泣,落下的滴滴泪珠掉在竹子上化作一个个小黑点,故名叫做“湘妃竹”。
站在湘妃竹前,抚摸着斑斑泪痕。或许几百年前黛玉就这样伫立于一丛竹子前,回想着悲伤往事,几颗晶莹的泪珠悄然滑落……
沿着蜿蜒的石子小路来到黛玉楼前,整座两层小楼用湘妃竹建成,清雅脱俗,似乎可以闻到竹子那股特有的清味,难怪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有“潇湘妃子”的美称。
屋内坐在凳子上弹古筝的女子身着一件湖青色衣裙,乌黑油亮的的秀发被一只淡粉色的荷花发簪盘在脑后,两弯笼烟眉,一双含情目,看上去略显瘦削的脸色与身旁侍女的红润脸蛋比起来更显得病怏无力,这让我想起那句诗“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最让我感到心疼的是那双带些幽怨的眼眸,朦朦胧胧,似一泓垂挂着绿蔓儿的深潭,藏着多少辛酸,多少悲苦。
这样一个文采非凡、清秀可人的女子,却只能默默地待字闺中。不能发出一丁点儿反抗,也由不得依照自己的性子做事儿,一切……只能服从于所谓的长辈教导。
走出潇湘馆,看见一只白猫在竹林中四处游走,那两只生辉的眼眸,同样也是幽怨的,黑得没有任何杂质的眸子警惕地盯着我,身子敏捷地一跳,转眼消失在竹林中……
窄窄的青砖小路旁是一汪清湖,绕过清湖,一座精致的院落便展现在我们眼前。整个院子坐落在湖岸边,那院门不似别的姊妹的院落门是个圆拱,而是方方正正的,大概是希望这座院落的主人做人做事都要堂堂正正、规规矩矩吧。
走近瞧来,院门的上方挂着一块匾,上书三个大字“怡红院”。哦,原来这就是黛玉的表兄——二爷贾宝玉的住处。怪不得整所院子亭阁巍峨,气度不凡,看来贾母对这个宝贝孙子可不是一般的娇惯。
跨出门房,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十丈见方的院子布置的格外雅致。院内正中有一块高高的、扁扁的太湖石,它正对着大门,听说那是可以避邪气的。四棵又胖又矮的树分立太湖石四周,那树干上还长着无数肉瘤似的疙瘩,不知道这疙瘩里究竟藏着什么玩意儿。远远望去,人家还奇怪这棵怪树怎么也会长满青春痘?
抬头一看,又是一座雕梁画栋的屋子,上面的匾题着“怡红快绿”这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这便是宝玉的正房了。据旁边的石碑上介绍,宝玉的院内只有海棠和芭蕉,一到夏天,院内只看见红一片绿一片的,整个房子像完全浸在色彩的海洋中。因此,宝玉便取名为“红香绿玉”。后来元妃省亲时不喜欢“红香绿玉”,故而赐名为“怡红快绿”。
宝玉的卧室与书房也尽可能的奢华。整个屋子有四个厢房,刚进来的两边都是书房,摆设大致相似,我们就挑其中一个讲讲吧。书房一角摆着雕花的大木架,上面整整齐齐摆放??
?尚书》《中庸》《大学》等蓝色面儿的线装书,看上去和新的一般,一看就知道宝玉压根儿没翻过几次。书架对面是厚而软的睡榻,睡榻上垫着的垫子和我们现代的席梦思倒有几分相似之处。睡榻的旁边有一个瘦瘦高高的家伙,据爸爸讲,它的名字叫做博古架,是古代富家子弟书房中摆放珍奇古玩的架子。看着博古架上做工精致、年代久远的古玩,怪不得宝玉不能静下心来学习,你想在书和玩意儿面前,玩不是对宝玉来说吸引力更大吗?
整个屋子出奇的大,几乎是别的姊妹们的两倍。宝玉此刻身着大红袍子,手持毛笔,在纸上龙飞凤舞地写着什么。可是眼睛却直愣愣地盯住一处地方,看上去似乎走神了,不知道这位多情的公子正想着什么。他或许正期盼着黛玉的出现;或许思念着已故的晴雯;或许……
宝玉在物质上吃喝玩乐都不愁,但他精神上却是缺乏的,甚至不如一个平凡普通的人。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走出大人们的怀抱,逃离这所谓的荣华富贵。其实,这样看来,宝玉和黛玉都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本来是一株还没有长大的嫩芽儿,却因为社会的丑陋逼迫戴上一个个假面具,什么事都要遵从长辈,甚至连自己的思想都要服从别人的思想,这样还能活出自我吗?看似光鲜的外表,其实内心更加辛酸。
出来时,一只在海棠树下徘徊的猫儿引起我的注意,黑白相间的毛皮,高贵优雅的身姿,一切都显示着这是只不平凡的猫。它黑溜溜的眼瞳茫然地望着我,像一个懵懂的孩子小心翼翼地面对一个它怎么也看不明白的世界,不晓得自己究竟能做什么。
我轻轻别过身,身后传来一声尖锐且短促的叫声“喵呜——”
宝玉门前有汪清湖;刚刚儿讲过,这会儿就不谈了。不过清湖周边是一丛挺茂密的矮树丛,依旧是屈曲得很古怪的枝干上点缀着一朵朵桃花,看上去怪有趣的,远看宛如一片片升起的粉色祥云,为那汪成琥珀状的湖泊镶上一层薄薄的粉色边框,好像是美丽的仙女不小心丢下的一面镜子。正应了刘禹锡吟的那句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不自主地走到那片桃花林中。枝头上的花朵儿踮着脚尖,如同真花一般在风的吹奏下摆动她们娇嫩柔美的身子,在枝头起舞,看她们摇摇欲坠的样儿,似乎下一秒就将跃入空中,肆意飞舞。
桃树林旁立着块石碑,上面刻着两个早已模糊不清但仍能辨认出的大字“花冢”。哦,这就是传说中黛玉葬花的地方了。眼前的画面和幻想重叠,我仿佛看见黛玉肩上担着花锄,花锄上挂着花囊,手里拿着花帚,在桃花雨中独自清扫着什么。几片桃花瓣落在她的身上、头上,她那白皙的脸庞上滚下点点泪珠。她在想着什么呢!在一片桃花海中,看着无数花瓣一踮脚尖,霎时跳跃到空中,优美地旋着圈儿飘落地上,不用几天,娇嫩的花瓣便被泥土掩盖住原本鲜艳的色彩,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枯萎,渐渐消失。这个多情的女子,她肯定想起了自己寄人篱下的悲惨身世,无根无枝,无依无靠,就如同这飘落的花瓣一般,没有花朵肯留它归宿,没有枝头愿留它绽放。或许她正怄气,昨日宝玉没来看她却与宝钗谈笑,赌气站在桃花林间哭泣,或许……
我抚摸着那刻有“花冢”两字的石碑,历史的沧桑仿佛也在我指间滑过,离我那么远,又那么近……
提到宝玉,就不由得想起那位独守空闺、抱恨终身的宝二奶奶——薛宝钗。才开始一直对宝钗有些非议,总认为要不是她,黛玉就不会芳魂飘散,宝玉也不会出家做和尚。可现在想来,宝钗并没有做错什么,她也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封建道德过早扼杀了自己最美丽、最自然、最清澈的灵魂,宝钗甚至没来得及反抗一声就麻木了。从此,她选择了顺从和接受,不带任何感情地面对任何棘手的问题。
如此稳重的宝钗,我不知是为此高兴还是担忧,其实这样看来,宝钗活得还不如宝黛潇洒: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反抗社会,他们活出了自我、独立;而宝钗呢,从小到大一直被灌输着封建思想的她从不敢做一丁点儿挣扎、反抗,和众多女子一样心甘情愿地接受封建社会的思想。薛宝钗虽然衣食无忧,但她的精神思想是缺乏的,在她的思维意识里,认为只有走上为官之路才能光宗耀祖,真正地取得成功。这一点也是薛宝钗走近宝玉最大的一道围障。宝玉素不爱那些所谓的高官厚禄,这会儿又有个宝钗在旁边督促,也难怪黛玉芳魂归天后他会离家出走,在青灯下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
恍惚间,一个美丽端庄的女子穿着锦服,插着花纹繁复的簪子,端坐于泌芳亭中观赏荷花。当她的目光落在两只玉色蝴蝶上时,故作深沉的做作顷刻间被欣喜取而代之,当那藏青色的裙裾随风起舞时,那纯真的笑靥让我怀疑这是不是素日稳重沉着的“宝姐姐”。
原来,宝钗依然拥有一颗未泯的童心,只不过被困禁了太久太久,当它挣脱出来时,只能停留几秒几分,像垂死的病人临死前深深留恋着这个世界。
多少人最纯真朴实的灵魂逼迫倒在封建社会的脚下!
抱着对这样美貌女子却不得不被迫嫁给宝玉而独守空闺的同情,我和爸爸来到了蘅芜苑。蘅芜苑的院落本不是很大,加上正房前几堵假山与一孔石洞,所剩之处便寥寥无几。仔细看去,假山上缠绕着一种青褐色的藤蔓,那藤蔓儿,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像无数条褐色的小蛇四处游走。它那粗糙的皮上布满棕色的小刺,看上去怪可怕的。听爸爸说,一到夏天时,这种藤蔓便会疯长,一大片一大片的绿色将假山遮得严严实实,远远望去,只能看见一片绿色的汪洋在阳光的抚摸下流动着金色的光泽。
有时候,人亦如此。当一些贪心的人得到别人给予的一丁点儿好处时,他们便会像藤蔓一样死死缠住对方,以使自己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更多的好处。
薛宝钗也一样。为了让薛家和贾家更加亲密,她不惜嫁给贾宝玉,对贾家掌舵人低声下气,从不越雷池一步,事事依着贾母等人的意见,甚至自己十五岁生日时有人问她喜欢看什么戏,吃什么东西,薛宝钗都按贾母的喜好说了一遍,可见她平日里就擅于揣摩对方的心思。
有人说,宝钗处世圆滑得不像个孩子,但我认为不是这样。一株藤蔓寄生在石缝中那少得可怜的养料中,当它命都快保不住了,哪能顾得上比命还重要的事情?
薛宝钗是对的。社会的残酷使她不得不面对现实,去做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事情。这样,她才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保住薛家的荣华富贵。
蘅芜苑的正房我没有进去看,但这些就已足够了。我真正理解了一个不满十六岁少女的心,她的心还稚嫩着,天真着,看似沉稳的背后,其实还藏着少女脱不了天真活泼的心。
不了解,一个扑蝶的少女与一个沉稳端庄的“小大人”,究竟哪个是你,宝钗?
大观园位于上海市青浦淀山湖畔,距市中心65公里。大观园是按照《红楼梦》中的描述而建造的古典园林。有“怡红院”、“潇湘馆”、“大观楼”、“衡芜院”、“体仁沐德”、“稻香村”、“梨香院”、拢翠庵“、秋爽斋”“紫菱洲”、“沁芳桥”、“牡丹亭”、“曲径通幽”等10余组建筑景点。园内中部大观楼群组,建筑气势宏伟,是为元妃省亲所造,东是缀锦楼,西为含芳阁。大门内西侧为贾宝玉住的怡红院,是一座两路三进的院落。林黛玉住的潇湘馆在东侧的翠竹丛中。体仁沐德一组建筑是元妃省亲时更衣休息处。薛宝钗住的衡芜院是由藤萝山石和小楼组成的院落。此外,还有田园风光的稻香村、妙玉修行的拢翠庵等建筑群组。
里面的风景很美,独自一人悠闲的在每一处景点畅游,宝玉的多情、黛玉的娇情、宝钗的妩情迷散在园子里,红楼梦里的情节象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闪现。
潇湘馆四周全是竹子。大部分是刚竹,也有不少湘妃竹。不过,应该有斑竹,但没有看到。因为林黛玉是“绛珠仙子”下凡,绛珠,暗指血泪,所以曹雪芹用斑竹来譬喻她。
在院内一墙上有“绛珠亭庐”,一处圆洞形门洞顶上有“凝碧”字样。我寻访林黛玉的足迹,林黛玉的卧室内有林黛玉的蜡像,睡在床上。看到黛玉不禁令我想起了陈晓旭,她演活了林黛玉的悲苦,演活了这个柔情女子的才情,于是用尽一生的泪水演“林黛玉”。一世的阴差阳错,哀怨为前世今生的约定画上了句号,再回首,许诺早已在光阴之外搁浅。
大观园以红楼艺术的再现,为人类精神理念的共性,回归自然的本性,敞开了四季随意的无穷梦境,让你走进青砖绿瓦,朱阁雕梁,彩石拼花,金碧辉煌……
读《红楼梦》观后感篇6
那时的我,大脑还不够成熟,就已经走进了一扇时光大门——《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颗种子,它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五岁时,电视里它使我悟得了人世间的善、美、乐、苦、恶,把我通向一个充满纷争的世界。八岁时,我偷偷地从妈妈的书架拿下捧着它,我会好奇。因为灯迷有趣无比;我会伤心,因为黛玉含恨归天。十岁时,它把我送进了一个趣味横生、诗韵丰满的世界。“绕堤柳借三高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红楼梦》是一颗红宝石,它发出的异彩深深吸引了我,让我情不自禁地打开通向古代王府的大门。在那充满了趣、韵、美、苦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
?红楼梦》还是一个梦,是一个品质之梦,是一个趣味之梦,还是一个爱恨交加的梦。
月洒清辉,夜已降临。小老鼠台灯下有一个瘦瘦的身影,那就是我。唔,我该打开哪扇门呢?我轻轻翻开一页,那是《湘云醉酒》。我用心读着:众人听了,都笑着去看。见湘云睡在假山上的石凳上,四面盛开的芍药花飞了一身,手中的扇子也掉到了地上……十分生动有趣。
“嚓——”我打开了一扇。哦,那是《宝黛定情》。再读:他们终于都明白了自己在深爱的对方,而对方也在深爱着自己。这话可所谓情真意切。
“哧——”我又翻开一篇。唔,是《宝玉挨打》。我用心再读:他又见仆人不敢使劲打,自己抢过板子,往死里打了三四十下……此时,宝玉的恨缠绕在一起,让人越发觉意味深长。
?红楼梦》,你是我通向成熟的一扇门,一扇时光大门。
读《红楼梦》观后感篇7
故事里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故事。贾宝玉是这部书中的主人公,性格有柔有刚。他的柔是因家族的原因,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全都是女性,掌管家族兴望的自然也是女性。他的'家族发展的形式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是从他们家族中一位女子被皇帝当宠妃开始的转折点。于是他们家族人便天天吟诗作乐,不理正事。而其中又有两位不同非凡的女子,那两位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难猜,多愁善感,偏偏贾宝玉喜欢上了她,她身子弱,家长看不上她,便让另一位女子薛宝钗来代替林黛玉。林黛玉知道后被气死了。当贾宝玉发现是薛宝钗时,背痛欲绝。不久,他听到林黛玉死后,更加痛不欲生。最后出了家,当了和尚。
这部故事里的是是非非是很多很多的,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古人结婚都是父母安排的,未曾见过面就成了夫妇。而且古时候有皇帝的时候,名门贵族都争着、抢着进宫,因为这样可以使家族富贵。皇帝是昏君,整天花天酒地,不务正业,嫔妃得宠一时,却不能得宠一世。皇帝和大臣们饮酒作乐,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尽管这样,也没有人管事。那些反对皇帝的人在暗地里商量怎样对付,进行造反。
?红楼梦》这部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看遍了世态炎凉。
读《红楼梦》观后感篇8
一杯白茶、一把椅子、一本书,或是世界名著、或是杂志漫谈,都能让我消磨掉一天的时光。
斜倚在沙发上,手捧《红楼》,眼里、心里缠绕的都是那集诗意、聪慧、真情于一身的女子――林黛玉。
“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尽现了黛玉如花般美丽温柔、如柳般柔弱多情的绝世容颜和超凡气质。林黛玉的才情在大观园中堪称群芳之冠。她,诗思敏捷,咏白海棠时“一挥而就”。她面对贾宝玉的过目成诵,却能一目十行。怜花葬花泣残红、文思敏捷咏秋菊。她的艺术魅力让人心醉神往。
黛玉是聪慧的,她初到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把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寄人篱下的她深知世故却不弄世故,她爱憎分明,她可以给赵姨娘含笑让座,却不会屈意迎奉他人。当宝玉把皇帝赏赐的一串念珠献给林黛玉时,这也只不过是一个臭男人拿过的东西,对之嗤之以鼻。
我喜欢林黛玉的性格,有叛逆、有孤僻、有对世俗的不屑。大观园里没有她的亲人、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不是这样,她就不必为玉钗受宝玉奚落而喜形于色,为两方旧帕题诗而洒泪。真情女子,为爱黛玉奉献的不仅是眼泪,更是她才华横溢的生命。
“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林黛玉的悲剧之所有动人心魄,不仅仅是世人可惜了她那绝世容颜,更加震憾与她那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合上书,闭上眼,不禁长叹一口气,心头久久索绕的依旧是那清雅绝俗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