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孩子你慢慢来》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4-12-22 作者:couple

理性客观的分析是写心得体会的必要条件,想要深入理解某个主题,心得体会的撰写很有帮助,下面是82秘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孩子你慢慢来》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孩子你慢慢来》心得体会6篇

读《孩子你慢慢来》心得体会篇1

这是《孩子,你慢慢来》书中卷首的一段话,“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正是这段文字吸引我继续读完这本书。

青蛙有青蛙的世界,蝌蚪有蝌蚪的世界。作为青蛙的我已忘记自己是怎样的长大,已不能切身的理解蝌蚪的想法,尤其是近阶段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心态就明显有心急的嫌疑。“你看你啊,讲了几遍还不明白吗”“怎么到班里这么长时间还没有把书拿出来”等的话语经常不经过自己大脑就熟练地从口中蹦出,说完后意识不到有什么不妥却也没见起到什么效果,反而更让自己心里添堵。文中的“妈妈”是个聪明、睿智、理性的母亲,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选择了一个非常简便却又符合儿童身心生长的方法,孩子你慢慢来。这个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是也可以较好的运用吗?班里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水平不同,因此我们在教育时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发展水平高的学生,你有能力快点就快点,而对于水平稍低的学生,你慢点老师也等你啊!

慢慢来,孩子!

读《孩子你慢慢来》心得体会篇2

昨天,从图书室借来《孩子你慢慢来》,回家就开始读起来,吃晚饭也舍不得放下,后来连睡觉都忘了,等读完,一看表,已经今天早晨三点多了,想想天亮还要体检,赶快睡觉。

书放在枕边,墨香悠然,怎么也睡不着。

回忆着龙应台女士对儿子安安和飞飞童年生活的记录,不得不佩服,这是一位多么睿智,多么慈爱的母亲。她总是带着慈爱、欣赏的目光注视着孩子,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

最佩服的是这位母亲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教育敏感。

读故事,几乎是每一个母亲都做过的事情,面对一大批世界经典童话,中国的四大名著,我们这些做母亲的有几个能透过文字,看到文字描写出的那些不利儿童成长的血腥场面。我们看到恶人恶报时感到的是痛快,感到再可怕的结局施加在这些人身上都不为过,都不过瘾。但龙应台女士却看到了血腥,看到了懵懂儿童身心成长中需要精心呵护的心的柔软。所以读《白雪公主》时、读《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时,读《水浒》时,她敏感地看看了一个个血腥的场面,从而深思这应该给孩子看吗?

读故事可能是每个母亲都能做到的事情,但讲故事却不一定人人都会。我有时想,孩子碰到一个能读书的母亲是幸运的,碰到一个能声情并茂的读书的母亲是很幸运的,而能碰到一个会讲故事的母亲则是最最幸福的!龙应台女士就是会讲故事的母亲,而且能持之以恒地给孩子讲故事,所以她的儿子们是幸福的。

别以为,会说话就会讲故事!真的,讲故事不是任何人都会的。小到家庭,大到学校、甚至是社会,一个能讲故事的人不止带给自己的家人、学生、同事、朋友甚至陌生人无限的快乐,还有幸福的体验。所以,老师们,一定要重视自己讲故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如果你想让你的学生感受到作你的学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面对那些犯了错误的孩子,我们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龙应台接到某一超市的电话,说邻居的孩子偷超市的糖被抓住了,因邻居联系不上,超市负责人让她来接走孩子。她来到超市,才知道,这孩子不是第一次偷超市的东西。面对这样的孩子,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母亲,知道自己的孩子也在分享别人偷出来的东西,你又会怎么做?作为超市老板,你会怎样做?

我们听听:

超市主人小声对妈妈说:“他真怕了,不要吓到他。”

妈妈蹲下来,把弗瑞第拥进怀里,等他稍稍平静下来,才说:“别害怕,弗瑞第,他们不会叫警察的,我们照顾你。我先要知道你做了什么。真真实实地告诉我。”

我们能这样对待犯了错误的孩子吗?我们周围的超市老板能这样对待偷了自己超市东西的孩子吗?我们的老师,又是怎样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一遍遍问自己。

可能是别样的教育恰恰换来了我所希望的教育结果,所以反反复复看着《触电的小牛》,心中久久回荡着柔软的感动。我曾经见过很多面对孩子犯错误时歇斯底里地对孩子进行着指责、谩骂的母亲,还有老师以及其他长辈;当然也有苦口婆心说教的家长和老师。但我们歇斯底里的指责、理屈词穷的说教到底有多少进到孩子心里呢?很少有人去考虑!我们换来的是孩子的反感、抵触,自身的伤神伤心!摧残了自己,也硬化了孩子!真真是两败俱伤啊。就凭这一点,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就值得好好地读一读。

今天中午,体检回来,炒好了中午菜,孩子和老公还没有回来。于是拿起这本书再翻。竟然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当然我的儿子早已过了牵着我的衣襟听我讲故事的年龄,马上就回来的是高我一个脑袋的儿子,我已经很难将他搂进怀里,但记忆的相册中那个小小的圆脸庞男孩,依然清晰如在昨天。长大是必然的,面对高高大大的儿子,面对听话懂事的儿子,我还是很欣慰的。仔细想想,在陪伴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是否如龙应台一样细心地记录下儿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呢?没有啊!所以,提醒那些还没有或者正在哺育婴幼儿的女人们,用你们的笔记录下孩子成长中的故事吧,那不只是母亲送给孩子最有价值的礼物,也将成为母亲送给自己的最珍贵的礼物!

读《孩子你慢慢来》心得体会篇3

前些日子,朋友给我推荐了龙应台写的《孩子你慢慢来》一书。我在书店没有找到,于是在网上看了这本书。龙应台是台湾著名作家,她的著作很多《目送》、《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等一些较有影响力。读完《孩子你慢慢来》一书,感触颇多。

书中以第三人称来叙事,仿佛作者也在和读者一起来打量这对母子的生活常态,你看不到一个母亲面对着你絮絮叨叨那些生活的细碎。华安在玩耍在淘气中认识这个世界……妈妈在做家务在赶稿子在给孩子念书在生气……那些文字最朴实、最细腻、也最简洁地还原了一幅幅岁月画面,几乎取消了一切可能的抒情、感慨、议论、说教,只是干净利落的描述,让你看到,听到,触摸到,然后思考。思考的不是如何如何让孩子成才,不是如何如何让孩子出众,而是让人思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那些不经意间遗失的细节。它们渺小、无谓,它们太习以为常,太容易被遗忘,可它们就这么漂漂亮亮地给留了下来,写了下来,一篇篇,一幕幕,长长短短,晶莹剔透,甚至不要求情节完整,只要那股依附在事件上的情绪传达出来,就行了。

作为一位母亲,一位老师,“孩子你慢慢来”这句话让我感受颇深。“孩子你慢慢来”,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这样那样让你无奈的事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面对孩子时,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我们忍不住要拿这个孩子去和那个孩子进行对比,认为他们样样都不应该落后,我们希望他们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他们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

是的,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们强大,希望他们优秀,希望他们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他们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

想起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卷首语:“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龙应台看着那个五岁的孩子,用草绳打个蝴蝶结,她愿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等他五岁的手指把这个蝴蝶结扎好。扪心自问,我们有她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看着班上的孩子,我越来越觉得做老师不只是一份职业更是一门学问,一门很伟大很深奥的'学问,远远难于做一位母亲的角色!有时候很茫然,有时候很疑惑,有时候又沾沾自喜。看着班上学习上不优秀的孩子,却忽略了他们身上很多的闪光点:他们阳光,他们自信,他们对未来充满自信,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们待人处事从容文雅,他们生活上不用你操心,还会倒过来劝解你、安慰你,他们坚持自己的爱好,在音乐上有天赋、肯努力……呵呵,一个健康的孩子,我为什么仅仅因为他不适应应试教育而责备他?给自己一个信念:做像龙应台一样的母亲般的老师!只想对学生说,人生的路很长,你美好的人生刚刚开启,让我们慢慢地、美美地、坚强地一起走!

再想想自己的孩子。我们已经习惯快节奏的当今现代生活,我们常常要孩子,快点、快点!从孩子一睁眼:快点起来,上学要迟到了。吃饭快点。妈妈要洗碗了……什么都是快点,快点,孩子跟不上节奏,于是责骂声便接连不断,孩子就在这样的情景下长大。古人云:欲速则不达。殊不知这快点两个字,没有考虑到孩子成长的规律。现在感觉有拔苗助长之嫌。感谢龙应台,让我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人生态度。我要说:孩子,你慢慢来吧。其实也应该对自己说:别急,慢慢来。什么事情想清楚再做。别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同样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看完书觉得龙应台是一个幸福的母亲,因为作家的工作性质,反而让她有了更多的时间能陪伴孩子如此重要的幼年时光,能亲眼看到孩子的每一个成长和进步。对于我们这样的上班族母亲而言,因为白天要上班,晚上要带孩子,周一到周五要上班,周六到周日要忙着带孩子的忙碌生活,让大多数的我们蒙住了眼睛,总是只记得低头走路,不会抬头看路了。正因如此,我们总是错过孩子无可复制的每一个瞬间。

所以,还是放下自己身上无形的压力吧,不要奢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全能的妈妈。做一个孩子忠实的观众或者拉拉队员,虔诚的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哪怕不能时刻牵头引领,只能望向他蹒跚的背影而已。

读《孩子你慢慢来》心得体会篇4

毛毛虫只是变为蝴蝶的前奏。不漂亮,不乖巧,或许还不讨人喜欢。只是,表为了美丽动人的蝴蝶是拥有危险的。毛毛虫期望破茧而出,人呢?当你只注意到它阳光下的光彩,嫉妒又羡慕之时,那么?你可曾看到她背阳处的那片阴影呢?你是否注意到了?是否体会到了?

成长,历练造就的.蜕变。华飞的成长依赖着母亲一路的扶持。当然了,是父母在共同扶持,或许父爱不如母爱那么多而已。大孩子和小孩子之间存在的不仅仅是那年龄的差距,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差距。弟弟嘛,当然希望能黏着哥哥——安德烈斯。或许是觉得那样会有安全感吧。不过,飞飞的表里可不如一呢!嘴上说着无所谓,但是心中还是很迫切地希望能和哥哥一起去玩儿,真的是小孩的世界大人不懂么?我也是个小孩子,小时候也会有这些心思。本性,天性?我不知道。

从小出生、长大在书香家庭的安安与飞飞课真是幸福啊!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久而久之,一定从书中学到了许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道理吧!我虽说不是在书香家庭中长大的,但是,我自幼酷爱书籍,家中的“良书益友”也是不少啊!不过,《苏菲的世界——我无法懂得其中的深奥之处。我的爱与泪水被触发——《夏洛的网》,是它,让我在心中织成了一张爱的网,让我懂得了对生命的礼赞,懂得了友谊的真谛。

好的书,可以伴随一个人一生坚定地走下去……

成长是什么?就是忘记以为一辈子都会铭记的东西,铭记以为会一辈子忘记的东西……

或许多年以后,回过头去看一看,原来我是这个样子长大的啊……

因为,我们是在爱中成长着……

读《孩子你慢慢来》心得体会篇5

这本书是龙应台所写的,说到龙应台,相信大众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她那篇流传久远的小文《儿子,我为什么要求你读书》,她的一些育儿理念深受家长认同,但在当前这个略显浮躁的社会背景下,“慢慢来”明显让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做不到。

在《孩子你慢慢来》里,她写儿子对身体与性别最初的探索,比如自己和年幼的儿子在浴缸共浴,儿子问她胸前是什么,她笑着说,是“奶奶”。甚至,会在书中放一张给儿子喂奶的照片,小嘴吮着乳头的那一瞬。

她似乎不回避任何问题,并以此展示生命的全貌。大便失禁和父亲的权威不构成冲突,讲鸡鸡和月经也不会消解母子间的纯真感情。也许就是这些在通常意义上的亲情文学里看不到的内容,让她这些文章与那些滥情、矫情、虚情的文章区别开来。

以至于,即使是向来不屑于渲染亲情的人看了,也会忍不住想:为什么我小时候不能和父母这样坦诚相待,不能这样被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教育?

这本书后面有安德烈和飞利普两兄弟的文字。15岁的`飞利普文字轻松随意,可19岁的安德烈竟在文中以“母亲”称呼妈妈。我就想到我曾经认识的一个人,跟我聊天时经常提到他“母亲”怎样怎样,让我非常不解。和父母精神上比较亲近的孩子,对外人却以显得疏远的尊称提起;和父母精神比较疏远的孩子,却又在言语上时时要显得亲昵。这大概是因为,父母和子女根本不可能达到彻底的沟通,越是试图沟通,只会越发看到其间的沟壑吧。

我很羡慕那些和父母沟通就好像是跟自己同辈交往一样,能够直呼姓名,交流心事。作为一名幼师,平等也是我们对待“小大人”的必备条件。《孩子你慢慢来》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于传统长幼关系理解的那扇狭小的窗户,见到了不一样的东西。龙应台说:“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路其实可能会越走越孤独。”如今,我们到了而立不立、进退两难的尴尬年龄段,或许这也正是由平原进入森林的时候了。侥幸地想:也许,平原有平原的阔美,森林有森林的俊秀。

读《孩子你慢慢来》心得体会篇6

一直觉得《孩子你慢慢来》这是一本好书,我们现在,又或者是等到为人父母,都可以读一读。初读龙应台的书,便是这一本《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的作品,几乎都是铁骨铮铮,有着女权主义意识,针砭时弊的。然而这一本,却是例外,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女子与小人》里的为女权抗争的胡女士,不再是《野火集》里追求民主的评论者,有的,只是讲述,或者说是记录,自己作为母亲,和两个孩子一起成长的经历。

文中的龙应台,不知是不是初为人母的欣喜,才决定用这样细腻温情的文字,这样充满母爱和童真的片段,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只看了几页,我就醉心于她的文字,才发现,这个以笔为剑的作家,竟也有万丈柔情的一面,也许是同许多家长们一样,一被加上妈妈或者爸爸的角色,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见证孩子的成长,欣喜地与我们分享。也许,之所以爱上这本书,也是爱上那种关怀孩子的感觉,不掺杂多余的情感,只是出于自己的疼爱。读到后面,在那些文字里,也找不到一处刻意修饰的温情。龙应台习惯把文中的称自己为“妈妈”,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她就像是和读者一起,看着这两个调皮又可爱的孩子,和他们温柔的妈妈,在这小小的册子里,一起经历天真烂漫的童年。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岁月自然不会总是快乐,无忧无虑的,也会有孩子的吵闹调皮,会有自己感觉累的时候。然而,在书中,并没有看到作者絮絮叨叨抱怨的一面,也没有太深情的言语,甚至于没有刻意分享的喜悦,没有标榜自己的教育理念,龙应台只是用自己淡雅的文字,记录下自己和孩子一起,那些看似琐碎,不经意的细节,比如妈妈耐心地教孩子认识周围的事物,偷偷跟在孩子后面看他回家,警惕童话故事里残酷、不符合准则的情节,当孩子偷拿了超市东西的时候,手捧鲜花和孩子一起向老板道歉,也就是在这些细节中,表达自己对于孩子们的爱和期盼,希望他们都能成为“像树一样正直的人”。龙应台在书中说,见证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大人成长的过程。因为知道了如何去关爱一个更弱小的人儿,如何用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学会了耐心,学会了处理孩子们的各种问题。她始终认为,孩子是上帝给予母亲的天使,所以并不遗憾孩子占用了自己太多的时间,在朋友来欧洲拜访她的时候,她还得满足孩子的愿望,以致于和朋友交谈几句的时候,还给抽出时间给孩子讲故事。当朋友问起她遗不遗憾孩子打乱了自己计划时,她觉得陪伴自己的孩子是幸福的,也就没什么遗憾可言了。

文中龙应台对于孩子的爱,也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她尊重孩子的.权利,耐心尽到自己的义务,也教导他们不能因为是孩子就能随意犯错。她并不刻意要求孩子们去达到什么目标,但却关心他们能不能成为有真正道德的人,正因为如此,在看到孩子们能够知错改正,内心逐渐成长时,我也总是能够在字里行间,细节之处,体会到她作为母亲的幸福。不同于“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龙应台的教育观是“孩子你慢慢来”,她不主张消灭孩子的天性来强迫孩子,不认为调皮捣蛋的孩子就不好,她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善良而纯真的,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用平等的身份来对待孩子,孩子如果犯了错,就应该以身作则教育孩子,让他们的内心逐渐成长。但是,她也注意不让孩子过早接触到过于世俗化的东西,比如比较残酷的故事情节,她会把《水浒传》放到高高的书架上,不让孩子们拿到,讲童话故事的时候会警惕一些不适宜的情节。孩子犯了错,她会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们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武力。慢慢来,因为龙应台希望孩子们可以珍惜他们的童年,期盼他们能够学会独立自主,慢慢成长为“正直的小树”,而不是过早地接触这个社会,和那些本不应该过早出现在孩子世界里的东西。并不是跑的早就一定能够坚持到底,最先冲到终点,慢慢起步,也未尝不能后来者居上。“你在想什么,妈妈?”钓鱼的小男孩提醒深思的母亲。母亲叹了口气,说:“妈妈不快乐!”伸手去揽那小小的身体。小伙伴却站直了身子,摸摸妈妈的脸颊,正经地说:“妈妈不要不快乐,安安快乐,妈妈快乐。妈妈快乐,爸爸快乐。”母亲像触了电似地抬起头来,不可置信的问:“你说什么?你说什么?”“安安很快乐呀。安安快乐,妈妈快乐。妈妈快乐,爸爸快乐。”孩子的内心单纯,简单,慢慢来,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