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优秀事迹6篇

时间:2025-01-03 作者:Indulgence

运用细致的描写手法,事迹会显得更加真实动人,先进事迹的感人故事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英雄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身边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以下是82秘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感动中国人物优秀事迹6篇,供大家参考。

感动中国人物优秀事迹6篇

感动中国人物优秀事迹篇1

抱怨黑夜漫长,不如让自己闪闪发光

“贵州第一孝子”刘秀祥“千里背母上大学”获得社会关注,随之而来还有方方面面的帮助。临沂师范学院为他们提供临时住处,并为他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入学后,不少热心人士和企业曾找到刘秀祥,表示愿意提供帮助,但都被他婉言谢绝。刘秀祥说,一个人活着不应该让人觉得可怜,而应让人觉得可亲可敬。

虽然自身已经很困难,但刘秀祥从没停止帮助他人。大学期间,他将部分兼职收入寄回贵州,用以支持初中时捡废品认识的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上学。

大四那年,很多企业找到刘秀祥,愿意与他提前签订就业合同,待遇也优厚,刘秀祥在读大学之前想的就是留在城市工作,毕竟大城市机会多,选择多,挣钱多,方便给母亲治病。

就在刘秀祥纠结时,曾经一起捡废品的一个妹妹打来电话,说自己不想读书,准备结婚。那一刻,刘秀祥震惊又心酸,感觉还有很多人正经历自己的过往。“我要回去,告诉贫困和迷惘中的孩子,人生必须有梦想,还要告诉他们梦想力量有多大。”于是,刘秀祥收拾行囊,带上母亲回到望谟。

八山一水一分田,说的是贵州。可在位于云贵高原边缘的望谟,山高谷深,97.2%的土地是山地丘陵,“一分田”都谈不上。外出务工,是当地群众增收主渠道。全县总人口32万多,常年外出务工的7万多。

刘秀祥却义无反顾成为望谟县打易中学老师,两个月后,由于当地高中教师短缺,他被借调到望谟民族中学。“刚到民中时,学风不太好,学生们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正如他所说,2012年望谟县高考录取率在黔西南州排名靠后。

从站上讲台那天开始,刘秀祥就将自己全部奉献给学生,只要为了学生,什么他都做。2015年,他主动请缨,接手高一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我们中考总分是700分,这个班学生中考最高分是258分,最低分105分。没人认为自己考得上大学。”

接过烫手山芋,刘秀祥决定先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和树立自信入手。他把自己经历说给学生们听,震撼了所有人,学生们会想到在外打工的父母;想到不学习,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刘秀祥让所有学生都定下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每天早上6点大家一起在教室自习,每晚11点,所有人一起离开教室,一点点努力、一点点进步。刘秀祥告诉他们“与其抱怨黑夜漫长,不如让自己闪闪发光。”

为了拉近和学生的感情,他分批次将班上学生邀请到家中,下厨做饭给大家吃,让学生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收入不太高的他把大半工资都花在学生身上,有时给学生买水果,有时给学生准备画了笑脸的鸡蛋……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希望学生建立对他的信任,有任何事情能第一时间向他求助。

用学生们的话说,“祥哥好像就生活在教室中,你需要他时,永远会出现在你眼前,他陪伴我们的.时间比家人更多,他好像永远不累。他是我们内心的依靠,只要祥哥来了,没有什么迷茫不可以解开,没有什么困难不可以克服。”

德州学院大四学生哈应妮因为基础薄弱,努力后也没有明显提升,加上学习压力很大,一度有过放弃读书的念头。“心情特别低落,祥哥一直开导我,和我说了很多关于未来的设想。”哈应妮说,祥哥的劝说让她打消读书无用的念头,“不管压力多大,我都要努力向前冲”!

三年时间,全方位陪伴,刘秀祥让曾经的差班华丽转变。47名学生全部考上大学。“中考258分那位同学高考成绩是586分,105分那位同学也考上本科。”刘秀祥说,“我想告诉他们,不要低估梦想的力量,你们老师就是这么走来的”。

刘秀祥的生活似乎只有教学,最忙时他同时担任三个班的班主任和五个班历史教师,还兼任德育处副主任等职务,每天忙得团团转。不管工作多繁重,他都任劳任怨,因为他很着急,想要改变来得更快一些。他来到民中后,改变悄然而生,考取大学学生数量连年增加,2015年170多个,2016年300多个,2018年500多个。贵阳的名校、私立学校三顾茅庐,开出不菲年薪邀请他任教,他不为所动,坚持守在望谟,说这是最需要他的地方。

“他永远是最后关灯的人”

2018年,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成立,学校背靠天马山,环绕王母河,远离城市喧嚣。刘秀祥被任命为这所新学校的副校长。“立德、尽责、求是、笃行”是学校校训,刘秀祥时刻谨记。他告诉所有学生“学习是很苦的事情,但是可以把苦学成甜”。

早上第一堂课7:30开始,没有早课和教学任务的老师可以9点到校,但刘秀祥每天早上6点多会准时出现在学校,看学生早餐情况、陪学生早读、巡查校园,然后上第一节课。晚自习也陪着他们,指导每个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增分计划、大学计划及未来人生规划等。

感动中国人物优秀事迹篇2

天梯和溜索。没有亲身体验过是不会深切地体会到当地民众生活的艰辛和不容易的。去悬崖村的必经之路,是用钢管搭建的天梯,有2556级。不要说叫你亲自去攀爬,只是看看图片你也会吓得两腿发软。更不要说爬上去之后还要下来,正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下来时更困难,特别是对有恐高症的陈贝儿来说。但陈贝儿做到了,她克服了心理和体能上的困难,亲自上下了悬崖村的天梯,前后花了十多小时,目的是体验一下当地村民的不容易。如果没有真诚的心,就让无人机去拍便可以了,何必辛苦自己呢?

拍摄乘溜索过怒江那一节,隔着屏幕都可以感受到陈贝儿是极其害怕的,刚开始的时候连眼睛都不敢睁开。但本着对拍摄的真诚,她还是咬紧牙关坚持完成了拍摄。

陈贝儿对祖国也充满着真诚。《无穷之路》的播出,让香港观众有了更多的了解祖国的途径和机会。在tvb制作的英文版《无穷之路》中,陈贝儿亲自作英文旁白配音,目的是希望能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真实的中国。

感动中国人物优秀事迹篇3

鲍峰,是马鞍山师专的一名思政课老师,同时也是和县人。在他的同学当中,有几位是叶连平老师门下毕业的学生,因此很早以前,他就从同学处听说过关于叶连平老师的先进事迹。几年前,有一次学校请叶老来校给青年老师作报告,鲍峰也第一次当面倾听了叶连平老师的讲解并描述,知道了他更多的生平故事,为之感动。

鲍峰认为,叶老既是他的乡中先贤,也是他的同行前辈。学习叶老敬业乐业和奉献精神,自是应有之义。“叶老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大爱无疆、崇德向善的师德,叶老是我们和县人的傲慢,也是我们年轻老师学习的榜样和楷模。”鲍峰表示,叶老关切留守儿童的学业成长和身心健康,自费成立“留守未成年人之家”,把孩子们聚集起来,无偿施教。又把有限的收入掰成几瓣花,组织学生出外学习参观,扩大视野,甚至自费发放奖学金,激励孩子们的每一个进步。倾其全部,以个人之力,先后培育辅导千余学生。

“没有仁爱精神,是难以做到这样的倾情付出,更别说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鲍峰说。

作为一名思政课老师,鲍峰认为,他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仁爱精神不行或缺,放下身材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关注他们学习生活情感须要,如此才能赢得学生家长的信任,教学之中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鲍峰还认为,叶老的精神还表现在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老师不仅仅是个职业,更是学生灵魂的引路人。”鲍峰说,“作为一名思政课老师,为学生的人生‘扣好第一粒扣子’,指引他们走好人生的。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有这样的觉悟,好在有叶老为我们做了榜样。”

提及对自身的将来规划,鲍峰表示,他将以叶老的精神为指引,补精神之“钙”,不断武装头脑,强素养、提本事,进一步坚决志向信念。立足岗位查找不足,强化学习,提振精神,不断加强看家本事,耕好自己一亩三分地和责任田,向叶老看齐,争当先进模范,立足岗位做贡献。

感动中国人物优秀事迹篇4

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清华大学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杨振宁还多次说过:“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年,杨振宁本科毕业时,选了《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作毕业论文,并请吴大猷做论文导师。杨振宁在研究生院读书时,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导,对统计物理发生了兴趣。1944年研究生毕业时,杨振宁请王竹溪教授作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在其指导下又非常成功地写出了硕士论文,《超晶格》即为其中的一部分。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杨振宁发来唁电说:“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杨振宁还回忆道:“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杨振宁在研究生院期间听了马仕俊教授的课后,开始注意“场论”,并对变形物体热力学也非常感兴趣。

1957年12月10日,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领奖台。其前,杨振宁写信给吴大猷,感谢吴先生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和群论的领地,并说后来包括宇称守恒在内的许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吴先生15年前介绍给他的那个观念有关。

感动中国人物优秀事迹篇5

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两度唱响《奥林匹克颂》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引发全球瞩目,合唱团创办人邓小岚的事迹也引起广泛赞誉。邓小岚的父亲是老一辈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邓拓,1940年起担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驻地就在马兰村。1943年,日寇对晋察冀边区进行扫荡,19位马兰乡亲为掩护报社同志壮烈牺牲。在报社突围的过程中,邓小岚出生,此后三年,她一直被寄养在附近的老乡家。为了纪念这个英雄的村庄,邓拓后来以“马南邨”为笔名,并刻了一枚“马兰后人”的印章给邓小岚。长大后的邓小岚没有忘记马兰这片热土,在生前最后的18年里,她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阜平县马兰村的儿童音乐教育上,先后帮助该村翻建学校、修路种树、救助贫困户和贫困学生,带着一批又一批山里孩子走出大山,并为马兰村设计打造了“音乐马兰”“红色马兰”“生态马兰”三张响亮名片。在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训练期间,她不顾年事已高,全身心参与其中,助力孩子们圆梦世界舞台。

2024年3月21日,在马兰村筹备儿童音乐节时,邓小岚突发脑血栓,因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9岁。在马兰出生、在马兰谢幕,邓小岚用温暖真挚的坚守,回报了这片生养过她的土地。邓小岚去世后,家人决定把她安葬在马兰村“晋察冀日报社革命烈士墓”旁,让她永远守望着她牵挂一生的地方。《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邓小岚的颁奖辞是:“你把自己留给一座小小山村,你把山村的孩子们送上最绚丽的舞台,你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离开。山花烂漫,杨柳依依,为什么孩子的歌声如此动人?因为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感动中国人物优秀事迹篇6

寒门家孩子的命运总比同龄人来得更为艰苦,2008年,家住云贵高原的刘秀祥收到一封录取通知书,他被山东临沂大学录取了。

看着这封录取通知书,刘秀祥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背精神失常的母亲一起上大学。他说只要学校答应他和母亲一起上大学,什么条件他都答应。

后来,刘秀祥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出来,人们才知道原来在贫困大山深处,还有着这么一个顽强的少年。

谈起刘秀祥的童年,只能用一声叹息来形容,命运早早就对他露出了狰狞的面孔,4岁丧父,10岁哥哥姐姐也相继离开,在这样的打击下,母亲精神失常,迫不得已的他,从10岁就开始肩负起家庭的责任。

为了养活自己和母亲,刘秀祥挖过药材,捡过废品,打零工,工地抬钢筋,睡猪圈,那些我们不敢去想的心酸,他都经历过,在命运对其百般折磨的时候,刘秀祥还是没有选择放弃读书,相反,他深知知识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道路。在一路的跌跌撞撞之后,他成功考上大学。

在事情被报道之后,刘秀祥成了名人,无数人愿意资助他上学,而学校也同意让他带着母亲一起上大学。

刘秀祥的性格天生就很难开朗坚强,乐于助人,在上初中的时候,他意外认识了三个和他相似命运的孩子,对于这三个人,刘秀祥主动承担了哥哥的责任,在上了大学之后,他还资助这三人读书,遗憾的是最小的妹妹最后还是放弃了学业。

这件事给了刘秀祥很大的触动,他一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但直接给他们钱,资助他们上学,这些都没用,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毕业之后,刘秀祥参加了为期三年的特岗教师,成为望谟中学的一名老师,他说自己原本可以选择更好的'城市工作,但喝水不忘挖井人,他还是想回到西部帮助更多孩子。

刘秀祥在教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只是把读书当成一种消遣方式,抽烟、喝酒、早恋,各种情况出现在孩子身上,这些孩子仿佛对未来失去了信心。为了激励这些孩子,刘秀祥一遍又一遍拿着自己的故事当例子,讲给孩子听。

那个自尊心极强,曾经不愿提及自己的过去,甚至掏钱把学校内报道自己的报纸全部买下来的男孩,如今把自己的伤疤撕开,只为让孩子们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