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篇

时间:2024-06-02 作者:Trick

通过教案,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时间来进行学生的作业布置和批改,教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82秘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篇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2、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教学重点

1、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诉别人;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

2、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教具准备: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汽车、缝衣针、大头针、曲别针、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你能使缝衣针吸起曲别针吗?

二、活动:磁极的相互作用

1、确定教室里的南北方向

2、学生判断磁铁的s极与n极的指向。

3、提出问题:把两个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讨论、猜想。并提出注意事项:实验时,周围不能有其它磁铁的干扰。

4、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小组实验:把两个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个玩具小汽车上,多次变换磁极相对的方向

(1)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2)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尝试用其他方法验证刚才得出的结论(水浮法、悬挂法)。

6、全班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7、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指导填写实验记录。

8、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板书设计:

磁铁的正负极 磁极的相互作用 出现的现象

作业:

总结观察现象

课后反思:

通过磁极小游戏,吸引孩子们观察磁铁正负极原理,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究,在课堂上通过动手实验,课堂气氛活跃。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①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②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

2.水沸腾了

水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 水面:气泡破裂

水面上:热气产生

水沸腾: 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小组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4份、四杯水(三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玻璃棒1根、秒表1只、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食盐1份,一杯水]

1.出示食盐和水。

提问:把食盐放入水中会如何?(预设:食盐会溶解在水里。)

提问:这些食盐完全溶解在水中大约需要多少时间?(预设:5分钟、6分钟、10分钟)

提问:谁有办法使食盐更快的溶解?(预设: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

2.揭示课题:加快溶解(板书)

二、探索:加快溶解(预设30分钟)

活动一:如何进行实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活动二: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一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冷水、热水)

2.出示实验记录表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介绍实验要求以及学生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

(1.小组合作;2.分步进行;3.及时记录。)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三: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玻璃棒1根、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又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水、玻璃棒、秒表)

2.出示实验记录表

3.组织学生结合上一个实验,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6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反馈交流。

小结: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3.提问:如果要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水里,还可以怎样做?

四、拓展:请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加快溶解的方法。(预设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2.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不止两个,你们还想做实验研究其它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吗?

【板书设计】

6.加快溶解

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加快溶解的方法:用热水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认识眼睛和耳朵,以及它们的作用。知道眼睛和耳朵的重要性。

材料准备

水杯、瓶子、沙、石子等。

教学建议

在进行声音的游戏的时候,尽量选择周围相对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进行。

教学过程

一、现在请同学们安静。现在仔细听一听,听见什么声音了吗?那么现在请你们把耳朵捂住,还能听见吗?听得清楚吗?

二、听声辩音比赛

(1)请学生聆听几种乐器的声音,并尝试记住这些声音的特点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配合幼儿回答演奏乐器,引导幼儿回忆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在戴着眼罩的情况下,辨别几种乐器的声音

教师:这边的小朋友戴上眼罩,老师演示乐器,这边的学生当评委。(将学生分成两组,第二轮轮换进行,让学生辨认乐器的声音)

教师:老师请出一个小朋友来演奏乐器,让戴着眼罩的小朋友猜测是哪种乐器的声音,好不好?(引导幼儿探究声音的兴趣,体验耳朵的重要性。)

三、评估

1、是否知道耳朵的作用。

2、是否参与了耳朵的游戏。

四、延伸

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个“盲人摸物”的游戏。小朋友和爸爸妈妈轮流来体验闭着眼睛摸东西的感觉。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会提问题。

2、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玩具

(老师)发明家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读一读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找出与自己吹泡泡时的相似之处。用简单的文字记录下来。

2、教师讲述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的故事

3、玩玩具,提问题,进一步理解科学是什么。

4、学生玩玩具。

5、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玩上升到有意义的科学活动。

(1)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一边玩玩具,一边提问题。(要从身边的事物说起,还要有价值,适合于探究。)

(2)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进行记录。

(3)在全班说一说,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好。

三、总结

同学们每人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身边经常遇到的,使我们懂得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你就会发现自己想的事做得事里就会有科学。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知物体的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等特征,发展感知能力。

2、帮助幼儿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

3、培养幼儿用手触摸感知物体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用手感知物体的特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

教学准备:

每人一套材料:三支彩笔,复印纸、纸板、砂纸

方法与手段:讨论法、问答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动手触摸的兴趣。

师:请你用手摸一摸自己的皮肤,说说你有什么感觉?(引导说一说摸过的什么感觉,引导说完整句。)学生自由操作,并各自发表意见。

二、引导幼儿通过触摸,感知物体的不同特征。

1、师:你准备的东西摸上去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捏捏毛巾和纸板有什么不一样?摸摸砂纸的正面和反面又有什么不同?

引导幼儿说出软硬、光滑、粗糙等词汇。

师:我们能用手摸出软、硬、光滑、粗糙,你们的小手真能干!

2、教师继续提问:现在请你用手摸摸自己身上,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3、再摸摸其他物品从箱子中任意摸出一种物品,说说它的特征。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物品,说一说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尝试用几个词表达自己的感觉,帮助学生从物体的多方面感知特征与表达。

三、引导学生讨论,扩展经验。

1.准备1—2个学生没有触摸过的东西。

师:你怎样才能知道这些东西是冷的、热的、软的、硬的、光滑的还是粗糙的?那么谁来试试?

引导幼儿回答用手摸摸捏捏并请几位小朋友上来捏一捏,摸一摸。

2.教师继续提问:你还摸过什么东西?他们摸上去有什么感觉?说出来告诉大家。

四、活动延伸:

回家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