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6篇

时间:2024-03-07 作者:tddiction

编写详细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教学活动和任务,使学习更加有目标和有成效,教案的设计能够反映出教师对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的引导和培养能力,82秘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6篇

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清楚平行四边形、特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能利用它们的性质和判定进行推理和计算。

3、使学生明确知识体系,提高空间想象能力,掌握基本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特殊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

难点:能用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进行几何证明和计算。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

1.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o点,已知ab=3cm,ac=5cm

则bc=_____cm,△boc的周长=_____cm

2)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o点,已知ab=5cm,ac=6cm,

则你能求出哪些线段的长度?

3)如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o点,已知oa=3cm,

则ab=_____cm,△boc的周长=_______cm.

小结: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ppt呈现)

2.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要使平行四边形abcd成为矩形,需要增加的条件________.

要使平行四边形abcd成为菱形,需要增加的条件________.

要使矩形abcd成为正方形,需要增加的条件________.

要使菱形abcd成为正方形,需要增加的条件________.

小结: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ppt呈现)

二、深化提高:

1.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ad⊥bc,垂足为点d,an是△abc外角∠cam的平分线,ce⊥an,垂足为点e,

(1)求证:四边形adce为矩形;

(2)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

四边形adce是一个正方形?并给出证明.

2.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

过点d作dp∥oc,过c点作cp∥do,交dp于点p,

试判断四边形codp的形状.

变式1:如果题目中的矩形变为菱形,(图一)结论应变为什么?

变式2:如果题目中的矩形变为正方形,(图二)结论又应变为什么?

3.如图,在中,是边的中点,分别是及其延长线上的点,.

(1)求证:.

(2)请连结,试判断四边形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若四边形是菱形,判断的形状。

三、拓展提高

1.如图,以△abc的三边为边在bc的同侧分别作三个等边三角形,即△abd、

△bce、△acf,

(1)四边形adef是什么四边形?并说明理由

(2)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def是菱形?

(3)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以a、d、e、f为顶点的四边形不存在.

2.如图,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顶角∠bac=,(<60°)d是bc边上的一点,连接ad,线段ad绕点a顺时针旋转到ae,过点e作bc的平行线,交ab于点f,连接de,be,df.

(1)求证:be=cd;

(2)若ad⊥bc,试判断四边形bdfe的形状,并给出证明,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p为对角线bd上一点,

pe⊥bc,垂足为e,pf⊥cd,垂足为f。

求证:ef=ap

2.如图,正方形abcd中,e是对角线bd上的点,且be=ab,

ef⊥bd,交cd于点f,de=2.5cm,求cf的长。

3.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8cm,bd=6cm,

dh⊥ab于h,求:dh的长。

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篇2

一、回顾交流,合作学习

【活动方略】

活动设计:教师先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交流各自的小结,并结合课本p87的小结进行反思,教师巡视,并且不断引导学生进入复习轨道.然后进行小组汇报,汇报时可借助投影仪,要求学生上台汇报,最后教师归纳.

【问题探究1】(投影显示)

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小明头顶正上方4000米处,过了20秒,飞机距离小明头顶5000米,问:飞机飞行了多少千米?

思路点拨:根据题意,可以先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如右图,图中△abc中的∠c=90°,ac=4000米,ab=5000米,要求出飞机这时飞行多少千米,就要知道飞机在20秒时间里飞行的路程,也就是图中的bc长,在这个问题中,斜边和一直角边是已知的,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勾股定理来计算出bc的长.(3000千米)

【活动方略】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讲评.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问题探究1”,然后踊跃举手,上台演示或与同伴交流.

【问题探究2】(投影显示)

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右图,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与∠bd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零件各边尺寸:ad=4,ab=3,db=5,dc=12,bc=13,请你判断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为什么?

思路点拨:要检验这个零件是否符合要求,只要判断△adb和△dba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这样可以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予以解决:

ab2+ad2=32+42=9+16=25=bd2,得∠a=90°,同理可得∠cdb=90°,因此,这个零件符合要求.

【活动方略】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关注学生的思维,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演示之后再评讲.

学生活动:思考后,完成“问题探究2”,小结方法.

解:在△abc中,ab2+ad2=32+42=9+16=25=bd2,

∴△abd为直角三角形,∠a=90°.

在△bdc中,bd2+dc2=52+122=25+144=169=132=bc2.

∴△bdc是直角三角形,∠cdb=90°

因此这个零件符合要求.

【问题探究3】

甲、乙两位探险者在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小时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思路点拨:要求甲、乙两人的距离,就要确定甲、乙两人在平面的位置关系,由于甲往东、乙往北,所以甲所走的路线与乙所走的路线互相垂直,然后求出甲、乙走的路程,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甲、乙两人的距离.(13千米)

【活动方略】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巡视、关注学生训练,并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板演”.

学生活动:课堂练习,与同伴交流或举手争取上台演示

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难点: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是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突破的方法是通过复习分数的通分、约分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导出通分、约分的概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地将分式变形。

三、练习题的意图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

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

3.p11习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

四、课堂引入

1、请同学们考虑:与相等吗?与相等吗?为什么?

2、说出与之间变形的过程,与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

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五、例题讲解

p7例2.填空:

[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

p11例3.约分:

[分析]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p11例4.通分:

[分析]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篇4

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的基础。教材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重点,先用数方格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含义,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过割补实验,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从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明确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和。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从“学会”到“会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教学中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基础,通过学生比一比、看一看、动一动、想一想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来在实际生活中用一用。

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本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了平移旋转的思想,为将来学习图形的变换积累一些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剪、拼、摆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学具。

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新

1、显示长方形图

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2、电脑展示长方形变形为平行四边形。

原来的长方形变成了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怎样求呢?

二、引导探究

(一)、铺垫导引

出示第42页三幅图,先让学生说出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几厘米,然后数出它们的面积。

小结: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面积比较麻烦,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求出它们的面积呢?

实验、操作(小组合作):把后两幅图转化成长方形

电脑在学生感到有困难的时候提示,利用闪烁功能,先把两个小长方形比较,表明两个小长方形形状相同。根据学生讨论结果,演示剪、移、拼过程。

集体交流,重点讨论第二幅图的多种剪、移、拼方法(根据学生回答电脑演示不同的剪拼过程)

讨论:

剪拼前后,图形的形状变了没有?面积有没有变?

做了这个实验你想到了什么?

(二)、实验探索

刚才用剪、移、拼的方法解决一个求图形面积的问题,用这样的方法,你能不能探索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学生实验操作

1、提出实验要求:在平行四边形上找到一条线段,沿这条线段剪开,移一移、拼一拼,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

2、分小组实验操作,把实验结果填在书上表格内,鼓励多种剪拼法。

3、集体交流,展示不同的剪拼结果。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分别演示不同的剪拼过程。

结合学生发言提问:

你在平行四边形上沿哪条线段剪开的?

这条线段实际上是平行四边形的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沿着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任意一条高,都可以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三)总结归纳

问:

1、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两种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剪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电脑演示比较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的长度、长方形的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的长度。)

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追问: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自学p44~p45有关内容

集体交流:s=a×h

s=a·h

s=ah

教师强调乘号的简写与略写的方法

三、深化认识

1、验证公式

学生利用公式计算p43表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看结果是否和实验结果一样。

2、应用公式

a) 例题

学生列式解答,并说出列式的根据。

b) 做练一练

四、巩固练习

1、求下列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底5厘米,高3。5厘米 底6厘米,高2厘米

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哪个算式正确?(单位:米)

3×8 3×6 4×8 6×8 3×4 4×6

3、求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多少?

面积:56平方厘米

底:8厘米

4、开放题:山西地形图。先根据信息猜测是哪个省市的地形图,山西南北大约590千米,东西大约310千米,估计它的土地面积。

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多种想法

五、总结全课(电脑显示、学生口答)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成两部分,通过( )法,可以把这两部分拼成一个( )形。这个长方形的( )等于平行四边形的( ),这个长方形的( )等于平行四边形的(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 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

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篇5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点: 将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学习方法:归纳、概括、总结

三、合作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在前两学时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学时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

1、请看乘法公式

(a+b)(a-b)=a2-b2

(1)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就是

a2-b2=(a+b)(a-b)

(2)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大家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

a2-b2=(a+b)(a-b)

2、公式讲解

如x2-16

=(x)2-42

=(x+4)(x-4)、

9 m 2-4n2

=(3 m )2-(2n)2

=(3 m +2n)(3 m -2n)

四、精讲精练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2; (2)9a2- b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n)2-(m-n)2; (2)2x3-8x、

补充例题:判断下列分解因式是否正确、

(1)(a+b)2-c2=a2+2ab+b2-c2、

(2)a4-1=(a2)2-1=(a2+1)?(a2-1)、

五、课堂练习

教科书练习

六、作业

1、教科书习题

2、分解因式:x4-16 x3-4x 4x2-(y-z)2

3、若x2-y2=30,x-y=-5求x+y

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能力目标: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简单的几何计算、证明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认知目标:了解梯形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索;

难点: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课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教学方法:启发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说出每辆汽车车窗形状(投影)

2、板书课题:5梯形

3、练习: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是梯形?(投影)

结梯形概念:只有4、总结梯形概念:一组对边平行另以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5、指出图形中各部位的名称:上底、下底、腰、高、对角线。(投影)

6、特殊梯形的分类:(投影)

(二)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究

?探究性质一】

思考:在等腰梯形中,如果将一腰ab沿ad的方向平移到de的位置,那么所得的△dec是怎样的三角形?(投影)

猜想:由此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内角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证:∠b=∠c

想一想:等腰梯形abcd中,∠a与∠d是否相等?为什么?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操练】

(1)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60o,bc=10cm,ad=4cm,则腰ab=cm。(投影)

(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ca平分∠bcd,求证:∠b=2∠e.(投影)

?探究性质二】

如果连接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哪些线段相等?(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上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相交于o,求证:ac=bd。(投影)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探究性质三】

问题一:延长等腰梯形的两腰,哪些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呢?(学生操作、作答)

问题二:等腰梯是否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是什么?(重点讨论)

等腰梯形性质:同以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三)质疑反思、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并提出尚存问题;

学生小结,教师视具体情况给予提示:性质(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角度总结)、解题方法(化梯形问题为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问题)、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