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啊昆虫中班教案7篇

时间:2025-07-06 作者:Anonyme

以故事为媒介的教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学内容的连续性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因此在制定教案时不可忽视,82秘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昆虫啊昆虫中班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昆虫啊昆虫中班教案7篇

昆虫啊昆虫中班教案篇1

活动分析:

中班的小朋友已经对各种昆虫比较感兴趣了,可是见到的也只是在菜园地里最常见的那几种,许多别的孩子们都没见过,通过展示相似于各种植物的昆虫,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幼儿在以后生活中的探索发现和观察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螳螂、枯叶蝶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挂图一副(画面有蝴蝶、蟋蟀、瓢虫、蜻蜓、螳螂、枯叶蝶、木枝虫等昆虫)。

2、幼儿用书第三册第四页。

3、幼儿、家长收集关于动物自我保护的图片、图书等资料。

活动流程:

1、寻找昆虫。

(1)出示挂图,请幼儿仔细观察画面,找一找发现了哪些昆虫。

(2)引导幼儿寻找不容易发现的昆虫,如: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2、请幼儿讨论:为什么有些昆虫不容易被发现?

3、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的本领。

(1)请幼儿欣赏科学小知识《捉迷藏的昆虫》。

(2)提问:小鸟为什么找不到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3)阅读幼儿第三册第四页,仔细观察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4、游戏《捉迷藏》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请幼儿相处好办法不容易让别人发现自己。提醒幼儿躲藏是注意安全。

活动延伸:

将相关图片、图书等资料投放在发现区,让幼儿继续了解动物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昆虫啊昆虫中班教案篇2

教学理论依据:

?捉迷藏的昆虫》这个活动将昆虫拟人化,和小朋友捉迷藏,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纲要》指出要“寓教育于游戏中”,本活动以游戏为主线,让孩子在玩捉迷藏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新知识。同时科学是严谨的,因此活动中的材料多为实物原型。昆虫的自卫防身方式通常有保护色、拟态、警戒色三种,鉴于中班孩子的认知水平,只选择了其中一种“保护色”,其他的知识留待以后探讨。

教学策略:

1、采用观察法和语言交流,引导幼儿对已有昆虫的经验进行梳理。

2、通过捉迷藏游戏,寻找有保护色的小昆虫。

3、通过录像,直观的呈现昆虫自我保护的本领,理解昆虫的.保护色及其作用;

4、采用讨论和直观法拓展,激发幼儿探究更多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5、采用游戏操作法,巩固对保护色的理解。

活动目标:

1、了解枯叶蝶、螳螂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活动重点:了解枯叶蝶、螳螂、竹节虫三种昆虫的自我保护方法。

活动难点:理解“保护色”。

活动准备:

1、幻灯片:《捉迷藏的昆虫》

2、录像:《昆虫的保护色》《动物的保护色》

3、音乐:《春天》《清晨》

4、背景图四组,动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观察昆虫图片,梳理幼儿已有经验。随着音乐《春天》表演入场。

出示昆虫图片,提问:你认识它们吗?这些昆虫你在哪里见过?

2、寻找昆虫,探究保护色的秘密。

(1)出示幻灯片,请幼儿寻找躲藏的昆虫——枯叶蝶、螳螂、竹节虫。

(2)讨论它们身体的颜色和藏身地颜色的关系。

3、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1)观看视频《昆虫的保护色》。

(2)讨论保护色的作用和哪些昆虫有保护色。

4、经验拓展,了解其他动物的自我保护办法。

(1)提问:还有哪种动物有保护色?

(2)观看课件:动物的保护色。

5、分组操作:游戏——帮小动物躲猫猫。

幼儿分成四组,将小动物图片放到适合其隐藏的背景图上,然后老师来找小动物,进行纠错和交流。

活动延伸:在图书区投放相关图书、资料,让幼儿继续了解动物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昆虫啊昆虫中班教案篇3

活动设计背景

这次活动是在主题“有趣的昆虫”背景下的一堂制作课。我发现我班幼儿对蜻蜓特别感兴趣,他们在区角活动时,也会在美工区画蜻蜓,舞蹈区学做蜻蜓飞等等,趁者孩子对蜻蜓的喜欢,于是我就想设计了一些关于蜻蜓有关的主题活动。

活动目标

1.孩子通过亲手操作,对蜻蜓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2.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制作带来的成功满足感和快乐。

3.能够让幼儿更好的掌握蜻蜓的相关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的去探索,挖掘更多更好的昆虫知识,丰富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系统,有序的昆虫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在认识蜻蜓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蜻蜓的基本特征。

2、通过说说、做做、玩玩,体验制作蜻蜓的快乐

活动准备

彩色吸管、彩色卡纸、剪刀、胶水、记号笔、背景音乐、蜻蜓图片、制作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讨论

1.最近,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在举办一场昆虫玩具比赛,老师呢准备了一件作品去参加。

2.让幼儿猜猜准备了什么昆虫玩具?

3.蜻蜓是益虫还是害虫?为什么?

4.组织幼儿重新观察,说出蜻蜓的身体组成部分。我们来找找蜻蜓的身体有些什么部分组成(出示蜻蜓图片)

5.小结:蜻蜓眼睛是大大的,翅膀是细细长长的.,身体也是细长的。

二、制作蜻蜓

1.启发幼儿也做个蜻蜓参加比赛。

2.制作蜻蜓需要些什么?

3.我们要先做哪一个部分?

4.剪翅膀和眼睛:卡纸对折,用记号笔在上面画上一个细细长长的翅膀,把它剪下即可,眼睛采用同样的方法。(出示制作图)

5.动作示范吸管的使用:左手捏吸管,幼儿用剪刀剪

6.尾巴可以做什么动作呢?(幼儿自由探索)

7.提醒幼儿小心使用剪??

8.个别指导

三、成功体验

带领幼儿到室外操场上,组织幼儿边念儿歌边玩玩具蜻蜓。

昆虫啊昆虫中班教案篇4

教学理论依据

自然界中许多动物都有利用保护色躲避敌人、保护自己的本领,而昆虫生活环境复杂,形体相对较小,在长期适应过程中形成了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特殊本领。有关昆虫“保护色”的这个活动主要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属于典型的认知型科学活动。如何摆脱老师传授、孩子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尽可能机会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是我设计活动时思考的重点。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儿童积极参与活动,不断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活动中我以枯叶蝶等几种昆虫为桥梁,通过看看、猜猜、找找、藏藏几个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幼儿与材料、与教师、与同伴有效互动,获得有关经验,达成活动目标。

刘占兰教授认为,在学龄前阶段,儿童的学习是前科学概念的学习,而不是准确科学概念的学习。因此,在活动中我没有刻意教给幼儿“保护色”的概念,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环节设计,让幼儿真正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本领。另外,根据中班幼儿有意注意时间较短、思维具体形象等特点,我利用交互式白板、视频、图片等教学手段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给幼儿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机会,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给幼儿间接的、虚拟的操作体验,帮助幼儿间接经验的获得和提升。

教学策略

1、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增加活动的直观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活动中交互式白板的有效运用,使幼儿的学习变得直观、有趣,增加了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机会,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提升了幼儿观察、猜测、推理、判断等方面的能力。

2、“捉迷藏”的游戏情境贯穿始终,让幼儿体验寻找、躲藏的乐趣。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创设了“小鸟找,昆虫藏”的情境,帮助幼儿理解昆虫能利用身体的形状和颜色隐藏自己的本领;运用“寻找躲藏的昆虫”和“昆虫捉迷藏”两个游戏,让幼儿在观察、操作、参与中加深对昆虫“保护色”的理解。

3、有效的师幼互动,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和学习品质。在活动中,我设计了富有启发性的关键提问和简洁准确的,采用“反问”、“追问”等策略激发幼儿深入思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猜测、推理、判断、验证一步步得出结论,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幼儿动手动脑,注意培养了幼儿专注、认真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枯叶蝶、尺蠖、花螳螂等昆虫利用身体颜色和形状隐藏自己的本领。

2、感受“保护色”的神奇,对昆虫及其“保护色”产生兴趣,萌发探究动物保护色的愿望。

活动重点

了解枯叶蝶、尺蠖、花螳螂等昆虫利用身体颜色和形状隐藏自己的本领。

活动难点

根据对昆虫“保护色”的'认识,帮助昆虫隐藏在合适的地方。

活动准备

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图片、记录笔等。

活动过程

1.谈话调动原有经验,引发探究昆虫的兴趣。

提问:你见过什么昆虫?在哪里见到过?

2.寻找花园里的昆虫,初步了解“保护色”。

找找看,花园里都有谁?

为什么有的昆虫一下子就能找到,有的很难发现它?

:原来昆虫躲在与自己身体颜色很像的地方,就不容易被发现。

3.观看视频和图片,感受“保护色”的神奇。

(1)观看视频,简单了解枯叶蝶、尺蠖、花螳螂等几种昆虫利用颜色和形状隐藏自己的本领,初步感受“保护色”的神奇。

枯叶蝶:这是什么?会有什么变化?——观察后教师讲解枯叶蝶的典型特征。

尺蠖:猜猜看这里会有谁?仔细观察又有什么新发现?——观察、猜测后用图片进行验证。

花螳螂:猜猜看,美丽的花里藏着什么小秘密?——猜测后用图片进行验证。

:枯叶蝶藏在树叶中,尺蠖藏在树枝上,花螳螂藏在花朵里,这样藏起来真安全,小鸟根本就找不到。

(2)出示昆虫图,请幼儿找出隐藏在各种背景中的昆虫,进一步感受保护色的神奇。

:自然界中有些昆虫就是这么奇妙,它们能把自己巧妙地隐藏在周围的环境中,让敌人很难发现它。用这样的本领保护自己,可真了不起。

3.幼儿操作,运用有关“保护色”的经验帮助昆虫藏起来。

玩白板游戏:昆虫捉迷藏。请幼儿在白板上操作,根据昆虫的颜色、形状将昆虫藏在背景图中。

4.观看视频,拓展动物保护色的经验。

除了昆虫,自然界里有很多动物也有这样保护自己的本领,我们一起看一看。

刚才你看到动物们是怎么隐藏自己的?它们隐藏自己的本领大不大?

结束语:还有许多动物都有这样特殊的本领呢!回家以后可以查查资料,找找看,再来跟大家一起分享。

昆虫啊昆虫中班教案篇5

活动目标:

了解不同昆虫的食物。

了解昆虫的动作姿态。

在活动中锻炼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几种常见昆虫的食物图卡数张,如花(蜜、粉)、小虫或食物碎屑灯。

活动过程:

一一拿出昆虫图卡,请幼儿说一说,做一做:

--这些昆虫的动作姿态是怎么样的呢?

--鼓励幼儿模仿其动作。

--这些昆虫平时吃的食物是什么?(如蜜蜂和蝴蝶吃花蜜、蚂蚁吃食物碎屑、蚱蜢吃小虫等)若幼儿不知道,教师可以加以提示玩游戏"昆虫运动会"--昆虫王国将邀请小朋友参加昆虫运动会。

--介绍游戏的玩法:教室(运动场)的两端分别是起点和终点,在终点放置昆虫食物图卡。

--将幼儿分成数队,如蜜蜂队、蚱蜢队、蚂蚁队,请幼儿戴上头套。

--哨音开始,各队第一位幼儿模仿所扮演的昆虫动作,走到终点,并找到该昆虫所吃的食物图卡带回起点,然后下一为幼儿戴上头套出发。

--按照此方式活动直到所有幼儿都轮完,最先轮完的一组获得优胜。若幼儿有兴趣,该游戏可多次重复。

教学反思:

多元整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活动的内容我们也把学习活动的内容于我们的课题研究进行有机整合,把孩子对昆虫积累的经验和对体育运动有那些等方面经验的收集进行有机整合,使孩子对两个不同的内容出发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便于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得以体现。活动目标也是有机整合,在活动中,把对昆虫特征的感知与不同运动的操作的方式进行有机的整合,孩子在思索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观察昆虫的特征,还要寻求不同运动的玩法,通过观察比较让孩子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知道什么样的运动更能适合这个昆虫参加比赛。还有组织形式的有机整合,活动中通过集体交流、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的有效运动,使得孩子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积极表现得欲望,使得孩子的一有经验在活动中通过老师的梳理、提升得到全面的发展。

昆虫啊昆虫中班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认识蟋蟀、螳螂,观察比较它们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能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之间的关系,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3.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知道爱护益虫。

活动重点:了解蟋蟀、螳螂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活动难点:仔细观察蟋蟀、螳螂间的异同,并能大胆分享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在生活中见过螳螂、蟋蟀;

(物质准备):1.画有螳螂、蟋蟀的记录板6块、表征圆点若干;

2.课件、蟋蟀叫声音频、蟋蟀&螳螂生活习性的音频;

3.展示板

(空间准备):幼儿围半圆&围桌坐

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的方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一)猜螳螂

提问:身穿绿衣裳,挥舞大刀忙,左一下右一下,消灭害虫美名扬!这是谁呀?

(二)猜蟋??

提问:家住暗角落(播放课件),身穿酱色袍,头戴黑铁帽,窸窸窣窣叫。(播放音频)听,它还会唱歌呢!

二、幼儿观察、操作、比较、感知蟋蟀与螳螂外形特征的异同,并分组记录表征螳螂和蟋蟀腿、翅膀的数量。

(一)幼儿观察图片,分享各自发现,了解蟋蟀、螳螂的不同之处。

提问1:看一看蟋蟀、螳螂分别长得什么样子?它们的头上有什么?身体上有什么?

小结:原来螳螂和蟋蟀有这么多的不同之处:身体的颜色不一样;螳螂前腿有大刀一样的武器,头呈三角形,这是蟋蟀没有的;而蟋蟀能发出好听的叫声,螳螂却不能。

(二)幼儿操作、记录,并分享交流蟋蟀、螳螂的相同之处。

过渡语:但我们也发现了它们身上有相同的地方——各自有翅膀和腿,到底有几对翅膀和几条腿呢?请大家一起数一数、看一看,用贴圆点的方式记录下来。

(观察要求:2名幼儿为一组,观察、表征蟋蟀与螳螂腿和翅膀的数量,请一名幼儿把大家的发现与表征进行分享)提问:谁来分享一下你的发现?它们的腿有几条?翅膀有几对?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小结:刚才小朋友用了最短的时间把螳螂和蟋蟀翅膀、腿的数量观察的又快又准确,发现原来蟋蟀、螳螂分别都有6条腿、2对翅膀,都会飞,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三、引导幼儿讨论、交流,进一步了解蟋蟀、螳螂的生活习性。(播放视频)

提问1:你知道蟋蟀、螳螂生活在哪里吗?(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自由交流各自想法)

提问2:蟋蟀和螳螂各自有什么本领呢?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吗?(播放视频)

小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草丛里的植物上,有自身的保护色,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它是益虫,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里或者砖块的下面,喜欢在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农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过渡语:通过观看视频,我们又了解了蟋蟀和螳螂更多的小秘密,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小昆虫,春天到了,它们也开始出来活动了,希望小朋友在生活中多去观察、探索更多昆虫的小秘密,有时间一起分享你的发现。

延伸活动:

1.鼓励家长引导幼儿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认识、了解更多的昆虫,探索、发现其中的秘密。

2.在科学区,投放其它相关昆虫的标本,供幼儿观察、学习。

昆虫啊昆虫中班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体会作者对昆虫的喜爱和对童年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分析文章自问自答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ppt课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昆虫吗?喜欢哪一种昆虫?

蝈蝈,蜻蜓,蝉,刀螂, 蜜蜂,蝴蝶,蚂蚁,蟋蟀……

展示图片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了解具体谈谈对这些昆虫的认识。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夏天的昆虫》,看看他喜欢什么样的昆虫。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三、预习检查

⒈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呱呱叫【 guā 】 竹篦【 bì 】

栖息【 qī 】 嫩绿【 nèn 】

碧绿【 bì 】 清脆【 qīng 】

厉害【 lì 】 缚住【 fù 】

蝈蝈【 guō 】 侉【 kuǎ 】

蛐【 qū 】 暗赭【 zhě 】

撅【 juē 】 瞅【 chǒu 】

粘住【 zhān 】

⒉ 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呱呱:形容极好。

栖息:有止息、隐居、暂住之意,另有寄居之所之意。

缚住:捆住;束缚;捕获。

四、朗读感知课文

1. 提问:通读全文,请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刀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在写法上,有的主要描写虫的叫声、饲养;有的主要写虫的形状、捕捉方法等。字里行间流露对昆虫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2. 提问: 课文说了哪些关于侉叫蛐子习性的内容,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①就会呱呱地叫;②什么都吃,据说吃了辣的更爱叫;③咬人。

提问:课文说了哪些蝉的品种,它们各有什么特色?

明确:①海溜:最大,色黑,叫声洪亮,生命力很强。②嘟溜:体较小,绿色而有银光,样子最好看,叫声也好听。③叽溜:最小,暗赭色,因其叫声而得名。

共同点:喜欢栖息在柳树上。

提问:作者是抓住“螳螂”的哪些特征来进行介绍的?请你写一个于“螳螂”有关的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

明确:头、翅膀、颜色和脉纹。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它的意思是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喻指人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只顾追求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身后的祸患。

5. 提问:阅读全文,想一想:夏天的昆虫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蝈蝈、蝉、蜻蜓、刀螂这四种来介绍?介绍每种昆虫各说了些什么?

明确: 这四种昆虫是作者童年在家乡的时候常常见到的昆虫,甚至在作者童年的时候跟这些昆虫一起嬉戏过,仔细观察过,有些还捕捉过,这对作者来说是童年珍贵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对昆虫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①介绍蝈蝈的时候说了蝈蝈的种类、习性和蝈蝈的饲养方法。

②介绍蝉的时候主要是介绍了蝉的种类和捉蝉的方法。

③介绍蜻蜓的时候主要是介绍蜻蜓的种类。

④介绍刀螂的时候就主要写了刀螂的外形。

6. 提问:最后一自然段是课文的结束语,交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你以前读过的文章,有没有类似的写法?记住这段话,注意学习和运用这种写法。

明确: 这是一种自问自答的写法。作者通过自己问问题自己解答,道出了自己写这篇文章的主要意图,就是希望现在的孩子能够多多的去亲近大自然,仔细观察,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兴趣。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第二课时

四、合作探究

1.作者在介绍“蝈蝈”“蝉”“蜻蜓”时,都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介绍“蝈蝈”“蝉”“蜻蜓”时,都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说明条理清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能更为条理清楚地说明对象的特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2. 有人认为文中的“玩蜻蜓有一种恶作剧的玩法:掐一根狗尾巴草,把草茎插进蜻蜓的屁股,一撒手,蜻蜓就带着狗尾巴的穗子飞了 ”与“蜻蜓”本身没有关联,应当删去。对此,你持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这样写可以表现出儿童玩蜻蜓的快乐,表现儿童的童趣和对蜻蜓的喜爱之情。

3、体会划线词语的用法

北京的孩子捉蝉用粘竿,――竹竿头上涂了粘胶。我们小时候则用蜘蛛网。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很粘。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

运用动作描写,准确地描写了捕蝉的动作,写出了“我们”捕蝉动作的熟练,表现出儿童捕蝉的乐趣。

五、仿写练笔

学习课文写法,观察一种昆虫,从昆虫的外形、习性、种类、饲养方法、捕捉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写一个片段。

布置作业

短短的文章,作者就将四种昆虫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无疑都来源于作者的仔细观察。请你们自己仔细观察一种动物,从外形、生活习性、饲养等方面给你们所观察的动物写一个小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