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猫》教案6篇

时间:2025-06-30 作者:dopmitopy

设计灵活的教案,能够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案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学习体验和感受,以下是82秘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老舍《猫》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老舍《猫》教案6篇

老舍《猫》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正确、规范、美观书写“阁、衍、屠、樱、剃、亏、筹、籍、婚、倡、域、拆、嘱”13个生字,正确认读“衍、屠、樱、剃、亏、筹、倡、域、拆、寝”十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重点)

教学流程:

一、精彩一分钟

值日组长组织,今日话题:母爱

分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母爱的名言。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母爱就像一场春雨,润物无声;母爱,就像一首情歌,绵长悠远。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却永远的离去了,怎能不让人伤心?不让人怀念呢?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下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的《我的母亲》,去领略平凡的母亲,伟大的母爱。

2、指明读本课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课前·预习)

1、组内听写词语。(重点强调易错、难写的生字词的书写。)

2、交流自己弄懂的词语。例:出阁、敷衍、绞脸、刮痧等。

四、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出示学习任务:

默读课文,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思考:文章围绕“我的母亲”写了哪些事情?运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方式:自学+小组合作

(注:课文篇幅较长,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组长分工,每人负责若干段落的阅读,最后汇总)

五、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1、围绕尝试探究问题一,找1—2组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交流,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交流预设:文章主要讲述了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人家洗衣服挣钱养家,总是给亲友邻居帮忙,在兵变的年代,母亲从不慌不哭,为我上师范筹巨款,除夕夜母亲送我回校,过七十大寿时,因思念儿子而寝食不安。

2、尝试探究二: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这些事情的?请你用跳读的方式,从文中找到体现写作顺序的相关词语?

3、点拨总结:通过刚才大家的学习,我们发现,《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写了许多关于母亲的事情,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就可以首先抓住每件事例,概括出各段意思,然后再连贯起来,采用段意合并的方法进行,这样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使文章条理更清晰。

(意图:通过概括每段的主要事情,再到合并段意概括主要内容,让学生体验段意合并法的学习方法,通过点拨,让学生清楚什么时候使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六、实践感悟,巩固提升

跳读《我了解的老舍先生》一文,在原文勾画出关于老舍的具体事例,再用关键词句概括每段的意思,运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自学:默读课文,勾画事例,批注段意。

2、小组交流。

3、全班展示交流:

七、盘点收获,迁移运用

盘点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主要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与步骤)

迁移运用:(根据课堂时间自由调控,可课下完成)

默读《养花》,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意图:《我的母亲》作为例中学,训练段意合并法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我了解的老舍先生》作为实践悟,进一步体验段意合并法的用法,最后以《养花》作为迁移用,巩固用段意合并法概括内容。)

八、拓展阅读:

阅读与母爱有关的诗文《游子吟》、《诗经》(节选)、《圣洁的母爱》

老舍《猫》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识记有关老舍文学常识

b-了解记叙文可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的方式方法。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阅读目标:体味作者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风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母亲是我们出生以后最先接触到的亲人,母亲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曾经学习过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今天让我们大家再来学习一片描写母亲,母爱,以及母子亲情的文章。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

第一部分,介绍作者。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我们在过往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老舍先生的文章,那位同学能够将你所了解的关于老舍的信息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老舍的文学常识。)

学生回答,两名同学相互补充完成,教师最后整理,帮助学生记忆。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出生于北京一个贫穷的满族家庭,幼年家庭贫困。1913年近北京师范学校学习,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我们曾经学习的写景抒情散文《济南的冬天》就是创作于老舍先生在济南任教期间。

老舍先生在英国游学时,写出了他的英伦三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著名长篇小说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著名话剧作品《茶馆》《龙须沟》,老舍先生因其在文学方面的卓越贡献,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第二部分,讲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表明时间顺序的句子。

提问学生,找出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两到三位同学补充完整。

提示学生发现本文的记叙顺序——时间顺序。

2、读完全文,同学们又没有被这样一位母亲的行为所感动呢?思考一下稳中写了怎样的一位母亲,结合文中的例子,小组讨论总结出母亲的优秀品质。

a勤劳、吃苦——3自然段

b热情好客——10自然段

c贫而乐施——随份子等

d善良隐忍——对姑母的态度

e乐于助人——11自然段

f坚强——13自然段

3、文中写到这样一位坚强的母亲,在面对自己的子女的时候,却曾经留下了四滴眼泪。为了自己的二女儿留下的四滴眼泪。下面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母亲为儿女所留下的“四滴眼泪”。

为哥哥留下的眼泪——3自然段

我升学时留下的眼泪——13自然段

我毕业时留下的眼泪——13自然段

我23岁时未被母亲的愿望时留下的眼泪——14自然段

思考这些眼泪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出——“五四的母爱”的主题。

4、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同学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这些影响的所在呢?下面同学们一边在阅读一遍课文,以便找出这些句子。

a、9自然段——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b、10自然段——好客的习惯

c、12自然段——软而硬的风格

d、12自然段——做人做事讲原则,做人的道理

e 、17自然段——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5、重点分析13自然段

母亲对子女的爱总是无私的、伟大的。课文中最能体现母爱“无私”和“伟大”的就是第13自然段。现在同学们迅速度以下课文13自然段,看一下这一段讲了几件事情。同学们可以根据你的判断,讲这一段分成几个小的层次。

几分钟后,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a、母亲筹款送我上学——“母亲做了半个月的难”

b、母亲送二姐出嫁——细节描写

c、母亲送儿子返校——母亲的心理变化——“笑了”“愣住了”“叹出一口气来”“给我一把花生”“走吧,小子。”

6、总结: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出关于这篇课文的一、二、三、四、五、六。

一、一条线索(时间线索)

二、两大部分(介绍作者,讲读课文)

三、三件小事(课文重点13自然段体现母爱的三件小事)

四、四“滴”眼泪(母亲在文中有四处流泪)

五、五处影响(母亲对我的“五”处影响)

六、六大品质(母亲最主要的六种品质)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预习课后题

2、准备课堂习作联系,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的父母,或者用日记或书信的方式,写一篇小文描述一下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老舍《猫》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真挚、深沉的母爱。

二、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

三、在记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法国大作家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我国著名的亲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他的情感世界十分丰富。十三岁时慈母长逝,当他挥洒如椽之笔发宏遒之论时,也会怀念到母亲的美丽,丰富的情感,能干的才具,可爱的性格。他饱蘸情感,挥笔写下了《我的母亲》,再现母亲那慈爱的动人形象。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1、理解识记字词。

2、结合课后第一题,课文写了母亲的几个生活片段,来表现母亲的爱子情深。

(二)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点引读回忆母亲的四个片段。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人影憧憧()

睡眼惺忪()

蹑手蹑脚()

娓娓动听()

万籁俱寂()

2、对第一个片段元宵夜的巡阅,重在诵读欣赏,体会母亲对幼儿的呵护和爱意。表现母亲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

对第二个片段涌流的泪珠,重在体会母亲的同情心和循循善诱的良师素质。

对第三个片段丰富的心灵世界,通过精读这一片段,重在理解母亲期待严训而又心疼儿子的矛盾心态,引导学生懂得写人之心态,要善于写出心灵中复杂矛盾的一面。

对第四个片段劳碌的身影,重在体会母亲的勤劳和才干以及我的歉疚和激动之情。

(三)、体会语言细腻、真挚、深沉的特点。

本文的句式一般较长,多用修饰,注重描摹,强腻刻画。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并作出分析。

如我自己咆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母亲前用坐在旁边缝纫着的限定,哭着前用唏唏嘘的泪如泉涌修饰,声音前用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修饰,绘声绘色,描写细腻,结构严密。这句话如果改成短句,似乎可说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母亲也哭着,她坐在旁边,唏唏嘘嘘嘘,泪如泉涌声音呜呜咽咽,断断续续,时时勉强说着打得好。意思虽没有增多或减少,但似不能表明唏唏嘘嘘,泪如泉涌与哭着等的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描写的细腻程度上似有了

一定的差别。

细腻描写的语言中有着真挚、深沉的感情。例如: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这句话所揭示的内容,这句话所流露的感情,则是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女性依附于男子,几乎无独立身份可言这一现象的深沉的谴责、控诉之情,也似乎包含着一种深深的自责,感叹号的使用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情。

(四)强化训练:

1、在横线上,填进恰当的成语。

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交妇含冤的美好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睢着,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的挥泪痛哭一顿。

2、体会加点词语的感

情色彩。

(1)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

(2)不幸又有一次中断,背不下去。

(五)课堂小结:由于母亲在作者十三岁时就去世了,母亲在作者童年的记忆中,只留下了几个闪光的片段。作者正是摄取这几个闪光的片段来塑造母亲形象的,表现了母亲的爱子情深,母亲的感情丰富,母亲的勤劳能干。

(六)布置作业:

你还记得自己母亲给你留下的最初印象吗?写出几个片段。

老舍《猫》教案篇4

一、提示课题

1. 板书课题:母鸡。

2. 谈话:母鸡,既让人讨厌,又让人不敢讨厌,这是为什么呢?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 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自己感受深的语句旁作批注。

3. 检查自学效果。

三、感受母鸡的讨厌

过渡:母鸡的讨厌表现在哪里呢?

1. 读课文第1、第2段,找出表现母鸡讨厌的语句。

2. 引导学生读,说说自己的体会。(要抓住关键的词句加以理解。)

3. 结合作者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根据自己的观察补充,说感受。

4. 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的第1、第2段。

四、感受母鸡的伟大

过渡:母鸡是让人讨厌的,可是,当母鸡有了小鸡雏后,我的看法却发生了改变。因为它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震撼了我。这从哪些具体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来呢?

1. 学生朗读课文的第4~7段,并在书上作批注。

2.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相关的语句和自己的体会。

3. 全班交流。

(1) 引导抓重点语句:一只鸟儿飞过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让学生从歪着头、挺着身儿、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中,体会母鸡的负责,还要让学生边读边发挥想象,体会作者描写的精彩。教师还可以范读,帮助学生感悟。再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画面,加以感受体会,像汤圆似的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母鸡的无私奉献,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在教学这两句时,可以点带面,找出文中的其他传神的描写,加深学生的体会、感悟,尽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2) 学生自由发言,说其他语句,可结合自己课前的观察和教学挂图等讲述。

4. 有感情地朗读第4~7段。

五、提炼升华,感受母爱的伟大

1. 学生自读课文第8、第9段,思考:作者由讨厌母鸡到不敢讨厌它,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

(1)联系全文边读边思考。

(2)结合搜集的资料,了解老舍的童年及他的母亲。

(3)再结合课文内容和搜集的资料讨论交流,教师相机进行点拨和朗读指导,感受母爱的伟大。

2. 举例说说你对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理解。

六、作业练习

1. 举例说说你在本课学习中体会到的方法(说到一两点即可)。

2. 摘抄描写母鸡的精彩词句。

3. 读一读老舍的其他作品。

老舍《猫》教案篇5

一、教学目的:

1、体会自然朴素的语言风格。

2、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感激和怀念之情。

3、认识中国妇女的优良传统美德并使之发扬光大。

二、教学重点:

学习老舍先生回忆散文的写法和谋篇布局的精巧。

三、教学难点:

对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有名的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月芽儿》《茶馆》《我这一辈子》是谁的作品吗?对了,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20世纪著名的现代作家,他的作品曾被译为二十多国文字在国外广为流传。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老舍先生讲述的他的母亲的故事。

请同学们先浏览一遍课文,把生字词找出来,查字典解决,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练习(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能说出其意思):

殷勤 揣在怀中 撮土 挨打 掂量 丧事

殷红 揣摩 一撮子 挨家挨户 惦念 廿位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讲出文中叙述了母亲的哪些事,理清思路,学生概括,老师归纳总结。

参考:母亲的身世;

母亲的出嫁、生“我”;

母亲的勤俭持家;

待人接物,为人处世;

保护儿女;

爱子情深;

母对儿的理解、牵挂;

儿对母的想念;

儿对母的哀悼、感激和怀念。

齐读最后一段一起感受一下作者的感情。加深对这种感情的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痛及对母的感激、怀念。

2、文中所叙述的事例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

参考:反映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吃苦耐劳、勤俭、爱清洁、热情好客、乐于助人、能忍让、不怕吃亏、坚强、勇敢

(软而硬的性格)爱子情深、无私

第二课时

三、探究研读

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对母亲身世的叙述在全文来说有什么作用?

母亲既非大家闺秀,又非小家碧玉,而是出生在穷苦农家,所以她从小就能吃苦,她的出生和小时候艰苦的生活也培养了她热爱劳动的习惯,造就了她坚韧、吃苦耐劳的品格,所以这些叙述为下文写母亲的勤劳、“软而硬的性格”埋下了伏笔。

2、文中“母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母亲的呢?谁来说一说,这位母亲给你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母亲形象的?

比如这句“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这是通过什么来写母亲?对母亲的手的描写反映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母亲的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不可磨灭的记忆,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母亲的手,通过这些细节来表现母亲热爱劳动,勤劳能干,不怕吃苦的优良品德,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劳动妇女优良的传统美德。

3、再看还有哪些细节表现了母亲的性格特点的?又分别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母亲形象的?

学生举例并说明其所用的描写方法。如第十一段有这样一段描写:“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这里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以“笑”、“愣”、“叹”、“递”等字写出了母亲神态的变化及感情的变化,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虽依依不舍却不曾挽留的深沉、内敛而含蓄的爱。这些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的手法,都细致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从某些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此外,还有心理活动描写,外貌描写,这些也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法,也叫做细节描写。

4、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以感人的笔墨刻画了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像一部纪录片一样记录了这位母亲感人的人生历程。同时,在这位母亲的人生路上也有作者的足迹。因为其中也穿插了作者自身的经历和感想,即在写法上有叙述,也有议论、抒情。作者不仅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还写了母亲的性格对“我”的深刻影响。再次读一读课文,找一找,有哪些语句写出了母亲对“我”的深刻影响?

“从这里,我学会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样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

5、作者在文中写道:“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母亲对我进行的是什么样的“生命的教育”?

参考:母亲不识字,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她给“我”的教育不是语言上的,而是行动上的。不是通过言传而是通过身教,她在生活中默默地影响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在习惯、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我”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6、谈一谈你学完这篇课文后有何感想。

引导和结语:母亲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她辛辛苦苦地抚养我们长大,默默地奉献着无私的母爱,温暧着我们的心,教我们学习做人,学会生活,所以,我们要珍惜母爱,感谢母亲、尊敬母亲、关心母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回报母亲!不仅要尊敬自己的母亲,也要尊敬天下所有的母亲!

四、扩展延伸

找一些有关母爱的文章进行朗读并比较写法异同。

老舍《猫》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 掌握如何阅读写人散文。

2. 把握母亲的人物形象,感受母亲对胡适成长的深远影响。

3. 形成紧扣文本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胡适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我的母亲》,同学们都预习了吗?那我想问问同学们是如何预习的?预习时都做了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有的:

1、字词。(直接讲,不上黑板。)

2.人物形象。

3.分几个部分。(的文眼。)

4.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都做了很好的预习。那同学们阅读过程中有没有思考,并形成自己的问题?(学生可能有两种情况:1.有,那就请学生提问,仅限3位。2.没有,要求同学们以后阅读一定要带着思考、带着问题阅读,这样才更有阅读价值。)

二、教师:从同学们预习反馈来看,如何阅读、预习写人散文的方法也就能得出:其实,总的归纳起来就是写了什么(1、2、3)?为什么写(4)?怎样写的(5、6)?其实这是读任何文章我们都需要思考的,只是不同的文章我们思考的具体问题不同罢了。当然,最根本的前提便是我们要思考。

1 字词等基础知识。

2 写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3人物的形象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4写此人的目的是什么?

5文章是如何安排结构和详略的?如此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6赏析文中的优美语句,或理解文中的疑难语句。

三、老师问几个问题,看看能不能借此来解决同学们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也夹杂了老师自己的理解,借此与大家共享。

1.分别请学生读胡适的简介与最后一段:“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一胡适14岁就一个人在外闯荡,却成为近现代史举足轻重的大家,她的母亲功不可没,母亲究竟是如何影响他的? 请大家阅读文章,分条列出。注意在文中划出你的依据。(注意文中的修饰性词语:从不、轻轻地哭(效果)、请宗族本家)

(1)谆谆教诲,不断反省自己。

(2)严格督学。

(3)保护孩子自尊心。

(4)疼爱胡适。

(4)温和、宽容、忍让、善良:对待大哥及其债主、处理与两位儿媳之间的矛盾。

(5)坚持原则,正直刚烈,不受别人侮辱。

投影课本中没有的母亲对胡适的帮助。

2.从中可以看出,有的是母亲对作者刻意的教育,有的却是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对胡适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就是在这样的影响下,胡适一步步成长起来。从中也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位怎样的人(投影):温和、宽容、忍让、善良、刚烈……

3.我们再换个角度审视母亲,母亲还是一位不容易的人。文章中有一句直接体现母亲的不容易?痛苦。

痛苦体现在何处?

(1)寡妇、后母

(2)胡适大哥赌钱欠钱,除夕在债主的吵骂声中度过有6、7次

(3)两位媳妇喜欢摆脸色(最下流的事)

(4)流言蜚语对母亲人格的中伤。

投影课本中没有的有关母亲的介绍。

思考:突出母亲的痛苦有何作用?

(1)母亲生活的不易,更好地衬托了母亲温和、宽容、忍让、善良的品质。

(2)注意那个时代。封建影响极其严重的时代。胡适的母亲23岁便成了寡妇,一位没了丈夫的寡妇在其所在的宗族中是很没有多少地位的,大家还记得《祝福》中的祥林嫂吗?他就是死了丈夫没了儿子没了地位而被赶出家门,所幸她还有胡适啊。这就是为什么她如此严格要求胡适的主要原因之一。母亲一方面要把胡适抚养成人,同时,作为后母后婆,她还要照管丈夫前妻留下的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又不甚懂事的儿子儿媳,这就使得“母亲”的处境十分艰难和尴尬。而她的不露怒色、轻轻地哭泣、请族人评理其实也是母亲处事的智慧,她用她的品德与智慧,赢得了家人的尊重,让儿子走上了正轨。

4.我们再换个角度,大家能不能从文章中挖掘胡适的品质。

(1)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2)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提醒学生是怎样的语言风格?)整文章语言质朴、平和,未见一点矫揉造作、辞藻华丽之感,感情却极显真挚。(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段自由朗读,体会质朴语言所带来的真挚的感情。)

谦逊、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谦谦君子的风度。

这样的品格是谁影响的?而这正是母亲潜移默化的结果,更能衬托其母亲的伟大。

5.文章结构安排: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似与主题无关,为何这样安排?(机动板块,如果来不及,可以做课后思考作业。)

(1)这课文节选自胡适先生四十岁时所写的自传体散文《四十自述》,传主实际是作者本人,作者写母亲是把母亲作为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就写了较多的自己童年的经历。(关注书下的的注释)

(2)“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

(3)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写自己在母亲影响下的进步相呼应。

6.回头看看同学们的问题有没解决完(相机而动)

投影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掌握如何阅读写人散文。

2.把握母亲的人物形象,感受母亲对胡适成长的深远影响。

3.形成紧扣文本的意识。

以上便是这节课我想与大家共同学习的内容,希能有所收获。、最后让我们集体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胡适对母爱的感激与怀念。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结束本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