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过程应结合实际课堂情况,以便在教学中灵活调整内容,提高学习效果,在教案中设置互动环节,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下面是82秘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篇1
一、教学目的: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遇到某些情况下(如:被打劫、勒索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教学重点: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五、教学过程: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一)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很可贵的,有些未成年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如认为父母“赶不上潮流”。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顶撞,耍态度,发脾气;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认为是和自己过意不去。如果连教师,家长的正确教育也不接受,那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二)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三)中学生预防侵害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
原则:
1、依靠法律
2、依靠组织,预防违法犯罪对自己的侵害
3、依靠群众,预防违法犯罪行为对自己的侵害
4、依靠智慧,预防违法犯罪行为对自己的侵害勇于斗争。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九年级数学第二章2.6节。应用一元二次方程(1),主要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决传播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通过解决传播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
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四、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五、重难点、关键。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传播问题的应用题
难点:发现传播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渗透法制知识
关键: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传播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精选习题
学生准备:复习有关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提出问题:还记得本章开始时梯子下滑的问题吗?
①在这个问题中,梯子顶端下滑1米时,梯子底端 滑动的距离大于1米,那么梯子顶端下滑几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和它相等呢?
②如果梯子长度是13米,梯子顶端下 滑的距离与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那么这个距离是多少?
分组讨论:
①怎么设未知数?在这个问题中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如何利用勾股定理来列方程?
②涉及到解的取舍问题,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检验,决定解到底是多少?
活动目的:
以学生所熟悉的梯子下滑问题为素材,以前面所学的勾股定理中边长的关系为切入点,用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支点,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活动的实际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联系以前学过的勾股定理的三边关系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究问题,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意图
复习列方程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为继续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做一做,探索新知
活动内容:见课本p53页例1:
如图:某海军基地位于a处,在其正南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b,在b的正东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c,小岛d位于ac的岛上有一补给码头。小岛f位于bc中点。一艘军舰发,经b到c匀速巡航,一艘补给船同时从d出发,西方向匀速直线航行,欲将一批物品送达军舰。
已知军舰的速度是补给船的2倍,军舰在由b途中与补给船相遇,那么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多少(结果精确到0.1海里)。
该部分是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分析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粗线条解决。在讲解过程中可逐步分解难点:
①审清题意;
②找准各条有关线段的长度关系;
③建立方程模型,之后求解。
中点,从a出沿南偏到c的海里?
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因此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让学生自己反复审题,弄清各量之间的关系,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解的问题,并在这个前提下抓住图形中各条线段所表示的量,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分析题意遇到困难时,教学中可设置问题串分解难点:
(1)要求de的长,需要如何设未知数?
(2)怎样建立含de未知数的等量关系?从已知条件中能找到吗?
(3)利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关系,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
(4)选定rtdef后,三条边长都是已知的吗?de,df,ef分别是多少? 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逐层分析,在分组讨论后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即:
速度等量:v时间等量:t军舰=2×v补给船
军舰=t补给船 三边数量关系:ef2fd2de2 弄清图形中线段长表示的量:已知ab=bc=200海里,de表示补给船的路程,ab+be表示军舰的路程。
学生在此基础上选准未知数,用未知数表示出线段:de、ef的长,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并判断解的合理性。
二、探索新知 问题情境
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
(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
(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单,怎样理解?
(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解答
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
1+x+x(1+x)=121 解方程得 x1=10, x2=-12(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思考。
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
活动方略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3)中所列的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应注意问题。
设计意图
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传播问题,验证多种方法的正确性;通过解题过程的对比,体会对已知数量关系的适当变形对解题的影响,丰富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应用拓展 渗透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一条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第十九条 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四、小结作业
1.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1)数学知识
(2)法制知识
2.作业:教材p53,习题22.3第 1、2、6题,p58,复习题22第6题。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篇3
一、班会课设想:
由于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法盲现象严重,而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经常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违反了校规校纪。在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也很淡薄。由于缺少法律意识,在自身受到伤害时不知道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所以召开本次主题班会,教育青少年要知法懂法,更要学会用法,争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好学生。
二、教学目的
1、通过看视频、演小品等形式引起同学们对一些法律常识了解、交通安全的重视。
2、通过本次班会活动,使同学们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及并逐步形成自觉遵守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重点内容
1、加强交通安全知识的学习,遵守交通法规。
2、组织各种违法行为的教育案例,增强遵守校规校纪的意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法情景剧表演
五、课前准备
1、让同学们收集有关违法行为的法律知识、交通事故的新闻。组织学生排演小品、学唱歌曲、挖掘班级才艺展示的学生。
2、选好及训练班会主持。
3、制作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1、通过小品展示学习法律至少得重要性。
2、看交通安全的视频进行法律、安全常识问题抢答,班级学生展示小快板《做个守法的好少年》。
3、联系实际,探讨身边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寻找解决的对策。
4、班级宣誓,争做知法懂法合格中学生。
5、班主任寄语。
6、合唱班歌。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和识别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知道1元=10 角。
2通过学生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培养学生节约用钱,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突破方法:
借助常用面额的人民币,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和操作等活动中认知。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教学过程:
一列举使用人民币的例子出示购物图,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对钱的使用。
提问:到超市买过东西吗?买东西时,我们要用什么来付给售货员?(钱)。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人民币)。对,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同学生们喜欢吗?。(板书:认识人民币)
1出示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课件: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2小淘气很节约,把自己的零用钱都用自己的存钱罐存起来了,同学们认识他所存的钱吗?
3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要用钱?(购物、坐车、储蓄、为灾区和贫困学生捐款等渗透法制教育)
二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的分类)教学例1:
1每个同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学生学习假币),然后前后四人一组讨论、交流各自的分类方法。提问: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a有的把钱币分为一类,有的把硬币分为一类。
b有的把分币分为一类,角币分为一类,元币分为一类。学生边说老师边演示板书分类的过程:以元为单位的有12种,以角为单位的有6种,以分为单位的3种,接着,让学生动手分类。
c观察上面的人民币,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渗透法制教育:每一张人民币上都有国徽,国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宽代表了我们祖国的尊严!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人民币上乱写乱画,更不能侮辱人民币。——渗透人民币管理条例
小结:为了商品交易的便利,我国制定的法定货币吕品种较多,按质地来分,有纸币和硬币;按单位来分有元、角、分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警惕不法侵害,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勇气和信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确立法律观念,尊重规则,尊重权利。
(2)能力目标: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掌握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会运用自己的智慧,机智勇敢地与侵害行为作斗争,增强与违法行为作斗争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提高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防范能力,增强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3)认知目标:帮助学生认识一些不法侵害和意外险情的情形,提高防范侵害的警惕性;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
用智慧保护自己。
教学难点:
提高警惕是防范侵害的前提。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导课
二、新授同学们,下面听老师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小丽通过网上聊天,认识了阿林,并且很快地介绍自己的真实情况。阿林约小丽去公园玩,小丽应邀了。
师:根据你们的猜测和想象,你说他俩会怎样?
(一)提高警惕过渡:刚才大家对小丽的遭遇作了很多猜测,那么究竟小丽的遭遇是怎样的呢?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事情的进展。
1.播放影片
2.师:小丽这么轻易落入魔掌的原因是什么呢?
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分析,我们形成共识:小丽落入魔掌的原因在于思想上没有高度的警惕,轻信网友。(板书:警惕)
3.师:我们在网上交友要注意什么问题呢?(课件出示)
a.活动:小组讨论
b.指名汇报教师归纳:总的来说,网络世界就像一个万花筒,青少年要提高警惕性;同样,社会犹如网络世界,即绚丽多彩,又存在着一些丑陋肮脏的东西,我们同样要提高警惕,正如谚语所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二)用智慧保护自己过渡:由于小丽在思想上没有提高警惕,落入了魔掌,现在她非常后悔,向我们发出了求助。同学们,请你帮小丽想想办法:
1.小组活动
2.指名汇报
3.(播放影片)我们来看小丽是怎样逃脱的。(板书:智慧)
4.师: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根据环境和情况不同,办法也不同。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断录像。(出示录像)
5.师:老师这里有一份材料,你们觉得他做法可取吗?(出示:一个生命随风而去)
生:.....
师:遭遇不法分子侵害,有能力将其制服时,当然要勇敢地同其博斗,力量悬殊大的,可以采取灵活的方法及脱身。两害相权取其轻,保住最大利益。师:我们是否就这样宽恕、姑息他们?那该怎么办?(板书:法律)
6.介绍《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三、拓展
1、你有遭遇过不法侵害的经历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该怎么做?(出示课件)
2、师总结:(出示课件)通过今天的学习,使大家懂得,在不法侵害发生前,我们要提高警惕,在不法侵害发生时,要用智慧保护自己,在不法侵害发生后,要用法律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