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并发表自己的感想才是优质的教学反思,只有不断的撰写教学反思,才能使教学技能得到提升,82秘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三年级品德下册教学反思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三年级品德下册教学反思篇1
5月30日虞校听了我的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内容是第12课《可爱的家乡人》。
课始我便用讲解加讨论的方式让孩子们明白“家乡人”这一概念的外延是变化的:一个村一个乡的是家乡人,一个市的是家乡人,在外地求学碰到同一省就是碰到家乡人。嘿!一个小家伙按奈不住了,还没举手站起来就说,同一个国家的也是家乡人,如果在国外碰到就算啦……真不错!
虽然课前做了一些布置:让他们收集家乡名人、身边可爱人之例,也的确有些孩子如此完成了,但课堂上教学资源仍显匮乏,所以也未能营造出那种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氛围来。
在读“家乡美丽的传说”时,不谋而合竟有三个孩子都质疑“既然济公和尚法力无边,为什么不直接把飞来峰搬走呢?”倏地有三五人抢着作答,有的回答还颇有几分道理,搬到另一处去另一处不也要遭殃吗?……最终我没有作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说实话,我也无法作答),只是大加赞赏了这三个提问的孩子,还有那三五个抢着作答的孩子,前者和后者都是边看书边思考的孩子,告诉他们“善于思考”对于学任何一门科、做任何一件事都很重要。我想,此刻答案的正确与否已索然无味,我们需要咀嚼品尝的`是这一份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
“我是小小家乡人”本来是要激发学生的小主人翁意识的,但课堂上显然很“冷清”,近乎冷场了,一方面有客观原因——30分钟的铃声响了,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孩子们主人翁意识的薄弱。
家乡是可爱的,家乡人也是可爱的,带领孩子们发现真善美是我——一个教师的本意。从教近十年还是第一次执教《品德与社会》,教材资源的开发真的不那么得心应手,有时面对着书上一页仅两三幅图、两三句话甚是苦恼,但没有捷径只有摸索。
三年级品德下册教学反思篇2
如果说语文课是以知识为线索,那么思品课就是以感情为线索.《我爱我的家人》就是一篇感情极为浓厚的思品课。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通过感受爱,思考爱,体会爱,回报爱,升华爱五个环节,来达到让学生体会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亲敬长,向长辈表达自己的爱、自己的心意,从而学会感谢他人、关爱他人的目的。
爱是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但它又是无形的东西。每个孩子无时不刻都在家人的关爱中成长,他们把家人对自己的爱当成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很少会去体会家人的爱。其实妈妈一个小小的拥抱,奶奶一顿可口的晚餐,或者是爸爸一个严厉的目光,都代表着家人对孩子的关心。但这些如果不是用心地去体会,孩子无法感受到家人对自己的浓浓爱意。为了让孩子更能感受到这些爱,我在教学中设计用天平来测量爱,把无形的大爱转化为有形的砝码,让学生通过天平两边力量的对比,深刻感受到家人对我们的爱是永远无法回报的`,从而刺激他,从小体谅家人,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进而学会爱自己的家人。
在每一次试教中,大家都会给我提一个问题,环节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对课文的深度挖掘不够深。在最后一次上课时,我用的是四年级的学生,而且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班级,所以备课时我一直在想如何把这堂课深度挖掘出来。其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我对家人的爱也可以是一个小小的举动”这一环节,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上我是让学生打开课本直接看图来理解的,学生说这四幅图,我对学生进行评价。其中一幅图是有说一个孩子对家人谦让,之前我一直都没有说到这个阶段,因为不知道如何说到这个深度,所以只是教学知识停留在孩子爱奶奶的程度。但在这节课上我突然想到,孩子把最好吃的菜夹给奶奶,不和古时候的孔融有些相似吗?于是我的表扬语马上换成:“谦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同时也是爱的表现。”这样既有了深度,也可以让我的表扬语更为丰富。
在最后一个环节升华爱中,我在和学生交流要用什么方式来回报家人的爱时,我临时加入的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学生的感受引起了一个共鸣,所以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被我感动了,那一刻我觉得自己骄傲极了。但是也正因为我没有提前设计好,所以在组织语言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如果再斟酌一下语言,相信可以把这个环节用得更好。
有人说:“教学就是一项有遗憾的艺术。”所以我在本堂课中也有一些遗憾。课前过高估计学生,所以当学生没有回答出我的问题时,我没有很好的组织语言来引导学生,希望下次课能做好一些。通过这节课,我更为深刻的理解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体会到教案不是死的,要随着学生的不同而变化,解决的办法只有多听课,多研究,多总结,争取下堂课上得更好。
三年级品德下册教学反思篇3
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品德与生活课的课堂充满笑声,活动贯穿始终。后来发现并不是每一种课的类型都适合让学生在动态中学习,或者说教学活动的体现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全身活动起来,如果能通过某种形式在让更多人参与活动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那才是有效的教学方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教学《我和小伙伴》一课中,我从整体上对本课进行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学生能够从各个活动中感受与伙伴交往的快乐,知道与伙伴交往的原则与方法。我认为其中几个环节的设计是本课的亮点:
1、介绍小伙伴:教师能够以范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好朋友,给学生做示范,启发学生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小伙伴。在这种争先恐后的气氛中,教师再鼓励学生讲一讲自己和伙伴间发生的有趣、难忘的经历,回忆体验与小伙伴交往的快乐就显得很自然,孩子们有话可说,这对于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很必要的。
2、儿歌补充:形式新颖,通过具体情景的创设,请学生们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把儿歌补充完整,再一次强调伙伴间应该互相帮助。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发展学生扩散性思维,同时在游戏中具体指导了学生的日常行为,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3、故事明理:恰当的选择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要主动帮助,应该学会包容别人的缺点,懂得这样的同学才能结交更多小伙伴的道理。
4.游戏创设:教师有意制造矛盾冲突,创设生活情境,在共同解决“如何选择游戏”这一问题时,巧妙的激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白在与伙伴交往过程中当遇到意见不一致,产生矛盾冲突时应该商量着解决,并遵循少数服从多数、遵守游戏规则、互相谦让等原则和方法。
5、交流卡制作:通过互赠交流卡活动,让学生学会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祝福、感谢、歉意和愿望。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写出感受,并表现出与伙伴交往的强烈愿望。
同时我也一直在思考:如果才能引起学生发自内心去体会、感悟,真正有所得?所以,在本课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在与学生的初步交流后,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设疑问供学生做选择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当和小伙伴意见不一致时应如何处理?学习怎样才能与伙伴交往的快乐?并将“听故事”作为奖励讲给学生听,孩子们在没有任何影响的情况下静静体会故事人物中的喜、怒、哀、乐,能够投入其中去感受,这样再请学生去交流,去领悟时他们便有话可说,更说出了自己的心理话。虽然遇到了分歧,但孩子们会用自己的语言思维去辨析,这才达到了真正的教育目的。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去影响身边的伙伴要比老师单纯地讲,效果好得多。每一个故事都有它自身想要表达的内容,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看待问题角度的不同,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在快乐中主动学习、思考与伙伴交往的正确方式。当孩子们从内心中真正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后再在进行故事续编活动,就更有意义,故事内容也更活泼,更生动了。这才更好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点。
三年级品德下册教学反思篇4
今天再次重温我的思品课t;t;我爱我的家人>>,上了那么多节课,我却被今天三五班的一位男生所感动。
整个教学其实都在我的掌控中进行,大家跟着我慢慢走进,我的爱是什么?进而得出我的爱是一句贴心的话,是一个小小的举动,是一个理解的微笑,在进一步得出家人给我们的爱是永远也无法回报的,把我对家人的爱下来。孩子们的话我基本都想得到,所以连评语都设计好了。而今天他站起来告诉我的却让我深深感动着:”我的爷爷脚不好,无法走路,所以我每天都扶着爷爷出去散步,我对爷爷的爱就是一根拐杖,我要一直陪爷爷走下去。”他的话一说完就得到了在坐所有老师和学生的掌声。原来这就是孩子的爱,他们的心中满满的都是爱。他的话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奶奶。还记得那几年,奶奶得了老年痴呆症,渐渐的忘记了所有的事情,忘记了身边的人,忘记了如何穿衣,吃饭,每天我拿着爷爷煮的饭坐在奶奶的床头一口一口的.喂奶奶,奶奶边吃边看着我。那一刻,我知道她的心里一定还有有,她还记得我,因为我是她最爱的孙女。我躲想就这样一直喂下去,可是却没有机会了,所以孩子们,好好珍惜身边的家人,因为他们好爱好爱我们。
可惜,后面这一段我并没有在课堂上说出来,夜宵是教育机智不够,也许是经验不足,也许我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去说这一段,才无法挖掘课堂的深度。教学是有遗憾的,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在这个孩子说出来这段话的时候,和他的感情达到共鸣,希望下次教学中能把这堂课上得更好。
三年级品德下册教学反思篇5
?我送老师一朵花》本课的目标是:体会教师为学生的成长付出辛勤的劳动,理解和尊重教师,学会体谅和关心教师,在师生交往中有一种民主、平等的意识。
当我认真解读教学目标后,想到师傅曾经对我说过,教材只是个例子,作为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删除和增加。于是我也尝试了一下,增加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体育老师姓什么吗?
生:你看我,我看你。
师:(我知道学生不知道,也就不问了)那你们平时遇见老师怎么称呼他的呢?
生:(一个学生连手都没举就说了)体育老师好。
师:如果你是那个老师,听到学生这样称呼你,心理会想些什么?
生:我会觉得那个学生没礼貌。
生:这个小孩怎么连我姓什么都不知道。
生:……
师:同学们,其实,老师知道你们对老师是尊重的,只是有的老师没告诉你们姓什么,对吗?以后如果不知道,可以请班长去问,老师相信你们很快会改过来的,对吗?
生:他们都点点头。
我觉得把这个环节放在这一课比较合适。这样教学生比较妥当。我们说,尊重一个人,最起码的`一点要记住他的名字,连名字都记不住还谈什么尊重。那同样,尊重老师,就该知道老师姓什么,称呼的时候就该说:陆老师好、陈老师好……这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当和别人交往时比较重要的是记住他人的名字,那会使人非常开心。试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果谁连我的名字都记不住的话,那心理肯定是不开心的。这比一味的强调学生要怎么样效果好得多。因为从那一课以后,我遇到学生他们都很自然得叫我张老师,从他们脸上的表情我看出他们觉得很幸福
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尽量能选用学生熟悉的材料,真正做到源于生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
三年级品德下册教学反思篇6
本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一课。教材呈现的是儿童在父母悉心照料下成长的过程,旨在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的经历。教材选择的这个话题对学生来说应该不算陌生,但也不可否认,现在的独生子女对家人的疼爱的感受能力大打折扣,多数学生习惯了家人的疼爱,觉得这是应该的,不知道珍惜和感激。所以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并懂得关心、体谅父母长辈,尽量少让他们为自己操心,少给他们添麻烦。并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这是个充满亲情的'话题。按照教材所呈现的`思路先感受后体验,最后明理,这也是符合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的。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完成一项"护蛋“活动,至少保护鸡蛋从早到晚安全和自己回家下一课在汇报自己”护蛋“的结果和感受体验,最后总结明理。我把本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父母长辈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于是我设计了两个活动:亲情故事——亲情再现。我想让亲情“从生活中来”,然后“到生活中去”,力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丰富教材,也想通过学生真实的亲情故事引起心灵的碰撞,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使之成为一堂亲情涌动的思品课。
通过学习体验,活动参与,学生们都感受到了家人对自己的爱,并能用自己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效果还真的不错。
当然教学中出现这样那样值得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也是不少的,我想这些不足将会在我下一课时中一定会引以为戒。让自己的课堂更加熠熠生辉。孩子们兴趣盎然……
三年级品德下册教学反思篇7
孝敬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应有的良好品质。当今,生活环境日益优越,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多位独生子女,由于父母宠爱等原因,致使有些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体会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不懂得该怎样爱家人,尊敬、关心父母长辈,因此,对学生进行本课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发现,现在的小朋友大多是独生子女,得到了太多家长的溺爱,却往往不能够真正从心灵上体会这一份份关爱。如何唤起他们的爱心,培养他们爱的情感呢?我就试图在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情感要素,引领同学进入情感的世界,洞悉和感受包括在活动中的情感要素。我向他们讲述老师自身亲身经历的亲情故事,激发他们也在回忆寻找他们自身家里的亲情故事。在课堂中,我的故事起到了创设亲情氛围的作用,但是同学在讲述自身家庭的亲情故事时,显得仍然还是那么外表,那么惨白。没有更深一步的走进同学的内心。我觉得这里面有老师的引导的经验缺乏。例如:当一个小朋友说自身过生日的时候,妈妈从外地赶回来给自身过生日时,我给予了肯定。但接着后面的几个小朋友还是停留在这样的故事中时,我却没有胜利地把小朋友们的内心世界引导出去,所以在谈自身家里的亲情故事时,显得有些千篇一律。
其次,生活是任何品德与社会活动的源泉所在,脱离生活本体的课堂活动是没有意义的。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同学的,而应引导同学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本课设计中的几个活动把同学的生活与课堂勾连起来,调动了同学的生活经验,例如:我课前发放了调查表,调查自身的家人在一天中为自身做了哪些事?从而联系自身的生活,自身的年龄,体会家人这么多年如一日为我们无私的付出与奉献。然后有开展了“亲情大比拼”的活动,激活了同学心底曾经被忽视或漠视的美好情感,从而激发了对家长的爱。活动从生活中来—真实,到生活中去—有效。当生活的珍珠用情感的丝线串联起来,爱的光芒便温暖了每一颗心灵。但是在“亲情大比拼”活动中,有些同学对于家长的业余喜好这几个字不太理解,而我在课堂中只是关注到了同学对于家长的了解有多少,而忽略了这个词自身的意思同学是否清楚明白。所以有局部同学回答的不太准确。
最后,我设计了真情连线的活动,因为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同学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然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学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同学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可见,同学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不时的实践中才干逐渐形成。这就需要同学在以后的生活中拿出实际行动,来实现道德认识的"后延"。让同学在这节课与家人进行一次“真情连线”。让小朋友在这节课中所感受到家人对自身关爱的感情,在连线的活动中抒发出来。而在这个活动中,同学的一句:“爸爸,您辛苦了!”已经说明了一切。
曾经,有人这样概括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的课堂: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应是师生一起发明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课堂应是点燃同学智慧的火把。我想说,课堂还应该是真情荡漾的幸福的港湾。说实在的,这也是我追求的方向。
为了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我课前布置学生对家长进行了采访。当学生听到父母精心照顾生病的自己时,孩子从中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孩子的心被真正打动了。但在讲述学生的亲身经历时,还是显得有些千篇一律。例如:当一个孩子说自己过生日的时候,妈妈从外地赶回来给自己过生日时,我给予了肯定。但接着后面的几个孩子还是停留在这样的故事中时,我却没有成功地把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引导出去,所以在谈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时,还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我想说,课堂还应该是真情荡漾的幸福的港湾。
课堂上,在几次交流活动中,我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评价语言还是不够及时到位,不能跟随孩子的思路走,很多孩子的回答很精彩,但我没能准确抓住,让它成为亮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
三年级品德下册教学反思篇8
本人从事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与生活》教学以来,感受颇丰。三年级思想品德着重强调品德生活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反映品德,在品德中渗透生活,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科书中图画比较多,语言较少,让学生从图画中来受教育。针对教科书的特点,我试着将品德与语文、品德与网络相联系,收效较好。
一、思品与语文相结合
本科教材图片较多,学生看教材学习的同时,让学生说说图片内容,从中明白了什么,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教师适当引导,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的,特别注意的`是,这是品德教学,不是语文看图说话,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做事的道理,而不是简单的描述图画内容。授课完成后,根据本课的重难点,安排学生课外阅读,或采取老师讲故事的形式,巩固学生所学到的内容(课外阅读或讲故事的内容一定要结合本课内容,故事所说的道理一定不能脱离本课重难点)。学过一课后,可适当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加深学生印象。
二、思品与网络相结合
在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人们利用网络可以查找资料、可以休闲娱乐。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来为教学服务。课前,我利用网络来找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比如在教“我们的学校时”,学生在了解了书上的各个地方的学校后,我又让学生观看了世界各地的学校,学生看的很认真,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整堂课气氛活跃。如果课堂内容较多,当堂课完成不了,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看相关的资料,下堂课来集体交流,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变得爱学思品了。
综上所述,思品从表面上看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实它与其他学科是有着联系的,与社会生活更是紧密联系,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多种渠道,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爱学思品,真正从思品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