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为教师提供了反思的契机,有助于优化未来的教学规划,教案的灵活性允许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下面是82秘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幼儿园大班数学《测量》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幼儿园大班数学《测量》教案篇1
文章
大班科学《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能用多个实物接着排和用一个实物移动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
2、能用数字记录,并用语言表达测量结果。
3、激发幼儿积极探索测量物体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小熊商店背景图、玩偶小白兔、小马、皮带道具四条,方形卡、铅笔、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以“小熊皮带专卖店”的形式引题。
1、师:今天森林里可真热闹啊!原来是“小熊皮带专卖店”开张了。看!小马是跑的最快的,它高高兴兴的来到皮带店,他想买一条新皮带呢。“哇!小熊皮带店的皮带可真多啊!”小熊猫说。“熊老板,我要买哪一条好呢?”熊老板热情的说:”不急,我还有更漂亮的呢,你看!(出示四条皮带道具)小马高兴地说:“哇!好漂亮啊!熊老板我的皮带要六个方形卡纸连起来那么长,我要怎么选呢?”
2、介绍记录表的使用方法
熊老板服务可周到了,他耐心的说:“我为顾客准备了一张记录表,你可以看一看、量一量那条皮带要多长就计录在表格里,这样很快就能找到你合适的皮带了。
二、引导幼儿动手测量皮带的长度,探索测量的方法。
(1)请幼儿初步目测哪条皮带是适合小白兔所要的皮带
(过渡语):小马着急的说:到底那条皮带合适呢?哪个小朋友愿意帮我看一看哪条皮带有六个方形卡纸那么长呢?嗯,我想请小手举得漂亮的小朋友来帮我找一找。
(2)、引导幼儿用多个实物测量物体,教师观察测量结果并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 过渡语)师:“哪个小朋友说的对呢?要用什么办法才能找到合适的皮带呢?”(请幼儿上来用六个放行卡纸测量)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用一样长的方形卡量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应该怎样测量?
教师小结:我们要把皮带的起点和方形卡的起点对齐,再把其他的方形卡纸按顺序一个紧挨着一个不留空隙,不层叠排放,这样就能正确的量出合适的皮带了
小马在小朋友的帮助下终于买到了合适的皮带了,他呀,快快乐乐的拿着皮带回家了。
(4)、引导幼儿探索用一个实物测量物体长度
过渡语:小白兔看到小马买到了皮带,也到皮带专卖店了,原来他妈妈要过生日了,他想买一条皮带送妈妈当生日礼物,给妈妈一个惊喜呢。看,他偷偷量了量妈妈的腰带,刚好五个方形卡纸连起来那么长。可是他急急忙忙出来只带来一个方形卡纸这可怎么量呢?请小朋友帮忙想办法量量看,要怎样才能用一个方形就能量出皮带的长度来呢?
1)、请幼儿上来用一个方形卡纸测量
2)、请幼儿用语言完整表达自己的测量方法。
教师总结:先从皮带的一头开始量,量一次在方形卡后面做一个记号,移动方形卡从记号这里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最后,量完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三、请幼儿测量自己的椅子的边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测量的方法,提醒幼儿用数字记录,并跟同伴交流自己测量的结果。教师先要交待注意事项,及记录表的填写方式。
过渡语:小白兔很高兴,它买到了合适的礼物,非常感谢小朋友。妈妈的生日就要到了,会请很多的客人椅子不够坐,他觉得小朋友们坐的椅子很漂亮,也想在做一些和小朋友坐的一样的小椅子,可不知道大小,所以想请小朋友再帮他量量你们坐的椅子的边有几个方形卡纸那么长回家也叫师傅做一些,记得把你们每次量的数量记在这张小的表格里哦。
(1)、幼儿自由测量,教师观察指导。
(2)、师幼交流测量的结果。(师:你们用方形卡量了椅子的边长,量了几次才量完?画了几个记号?)
(3)、教师小结幼儿测量操作情况。
师:哇!小朋友都量好了,一起来看是几个方形卡纸那么长呢?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师:噢,原来椅子的边有三个方形卡纸那么长。
延伸活动:幼儿测量不同的物体,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师:妈妈的生日不仅椅子要加,窗帘、桌布等等很多东西都要换新的,小朋友这么聪明一起去他家帮他量一量吧。
幼儿园大班数学《测量》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故事中的“一寸虫”进行测量,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2.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3.体验进行测量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学会直线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动物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测量。
活动准备:一寸虫图片 幼儿两次操作的测量材料。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朋友,它就躲在我的身上,你们猜猜看,它在哪里呢?
(2)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虫吗?幼:毛毛虫
(3)师:可是它说它不叫毛毛虫,叫一寸虫,什么是一寸虫呢?我们用手来比划一下,它有多大呢?
(4)师:哦,原来一寸虫长的这么大,对人类来说,这么长就是一寸,所以我们叫它一寸虫。
2.运用故事,引出测量
(1)教师出示图片,讲述故事: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很多大大的动物,比如说?可是还住着小小的一寸虫,但是,还住着爱吃一寸虫的知更鸟。有一天,知更鸟要吃一寸虫,一寸虫赶紧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测量吗?幼:测量就是量一量有多长
(3)师:你会测量吗?小朋友的小椅子上也有一寸虫,每个小朋友可以拿下来看看,你想用它来测量什么?我们先从自己身上来量一量,试试看。(幼儿用一寸虫在自己身上测量)
(4)师:好了,现在我们把一寸虫贴在自己的身上,老师看见我们小朋友还不怎么会测量,那我们先来看一看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吧。
3.幼儿尝试初次测量,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1)师:我们来看,一寸虫爬到了知更鸟的尾巴上,它要帮知更鸟的尾巴测量了,那谁来说一说,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呢?幼:一个一个连起来的
(2)师:一个一个是怎么连起来的?
教师小结:一个跟着一个拍在一起,中间不能有空隙,也不能有重叠。
(3)师:那一共爬了几条?(3条),
师:一只一寸虫是一寸长,量出来用了3只一寸虫,那是多长呢?
幼:3寸长
(4)师:一寸虫真厉害,一会儿就测量出了知更鸟的尾巴有3寸长,那小朋友你们想试一试,学习一寸虫测量的方法呢?(想)
师:(出示一张纸)在这张纸上,有一条线,看看上面有什么?(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是起点,是一寸虫开始摆放的地方。请小朋友测量下这条线的长度,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这个小方格里。
师:在测量之前,你们想想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让幼儿想一想)想好了吗?现在开始测量吧!
(5)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讲评幼儿的操作,有问题的指出并纠正。
教师小结:我们小朋友真棒,都学会了一寸虫的测量方法,一寸虫是一个跟着一个,中间不能有空隙,也不能叠在一起,才能测量出来
4.幼儿再次测量,运用直线测量法,学习测量动物的某个部位,并简单记录。
(1)师:一寸虫帮知更鸟测出了尾巴的长度,知更鸟说:“好吧,你帮我测量了,我就不吃你了,可是我还有很多的朋友,你也要帮它们去测量一下,不然我还是会吃掉你的。”
(2)师:看看知更鸟的朋友是谁?(教师出示图片:大象、长颈鹿、兔子)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他们会叫一寸虫测量什么?
幼:大象的鼻子,长颈鹿的脖子,兔子的耳朵
师:这一次啊,一寸虫想请我们小朋友来测量,你们愿意吗?(愿意)
(3)师:在测量之前,先请小朋友认识一下这些操作材料,有一张记录单,还有动物的图片,还有一寸虫,请小朋友来为知更鸟的好朋友测量一下。注意,找到这些图片上的红点,这是开始放一寸虫的地方。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5)讲评记录单,请几个幼儿来分享一下。
师:你是帮谁测量的?你是怎么来量的?(幼儿的操作在投影仪上展示出来)
5.感受一寸虫的机智,体会测量的乐趣
(1)师:一寸虫告别的知更鸟和它的朋友,慢慢向前爬,在路上碰到了夜莺,夜莺要吃掉一寸虫,一寸虫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你们猜猜夜莺要请一寸虫量什么呢?
(3)师:原来,夜莺要请一寸虫测量歌声,一寸虫想想歌声怎么测呢?小朋友说说看歌声能不能测量?
幼:能(不能)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的东西是可以测量的,有的东西是不可以测量的。
师:那一寸虫利用夜莺不知道歌声是不能测量的这个道理,她就逃跑了。
师:我们来看看一寸虫是怎么做的?它对夜莺说:“好吧,那你开始唱吧,我来测量。”于是,夜莺开始唱了一起,一寸虫爬呀爬呀,一会爬到草丛里,一会儿躲在小花里,一会就不见了。
师:一寸虫真聪明,而夜莺不懂得测量,那我们小朋友呢,有没有学会测量了?(学会了)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测量的,比如说我们教室里的桌子的长度,积木的长度……等下我们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用一寸虫去量一量有多长吧!
幼儿园大班数学《测量》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目测和步测的方法,区别物体的远近。
2、学习使用不同工具测量同样的距离,初步感知距离与测量工具之间的关系。
3、激发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用目测的方法区别远近
1、教师站在黑板前,幼儿呈半圆形面对教师坐在座位上。请幼儿目测:谁离教师最近,谁离教师最远?
2、教师站在门和窗之间,幼儿目测:老师离门近还是离窗近?
3、使用幼儿用书第7页,看看哪个小动物跳得远,哪辆汽车进车库的路远,并用小棒量一量。
二、用步测的方法测量距离,体验工具不同,测量次数也不同。
1、教师和一个幼儿一起步测教师长度(从教室前面到教室后面之间的距离),教师与幼儿边走边数共走了几步,然后将幼儿测量的结果分别记录在黑板上。
2、教师:老师和小朋友都走了相同距离的路,为什么老师走的步数少,小朋友走的步数多呢?
三、请幼儿用长短不同的小棒量一量桌子,边量边数,看看测量的次数有什么不同。
1、幼儿发现:用不同的工具测量一样的距离,需要测量的.次数是不一样的:测量工具越长,需要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的工具越短,需要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2、游戏:机器人。
幼儿园大班数学《测量》教案篇4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幼儿园大班数学《测量》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天平的状态判断哪个物品轻,哪个物品重。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感受物品轻重的过程,知道可以用天平比较物品的轻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身边的事物有好奇心,能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教学准备:
天平
教学方案: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大家都吃过西瓜吗?谁能说一说,一个西瓜和一个气球,哪个轻,哪个重?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比较轻重的方法。
二、自主探索
1.教学“做一做”
(1)在课前准备一个面包和一瓶饮料,先让学生说一说哪个轻,哪个重,再让学生掂一掂,感受一下,并说一说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提出蓝灵鼠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天平会有什么现象。
(3)结合上面的活动,使学生了解用天平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
2.用天平比较
(1)可以让学生掂一掂自己准备好的苹果和梨,判断一下哪个轻,哪个重?再分别用天平比较。
把学生带来的苹果和梨放在一起,观察哪个梨可能与哪个苹果的质量相等。
三、课堂练习
第一题学生判断后,交流一下各自做的结果。
第二题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天平图作出判断。
第三题是一道推理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新知识?
五、课堂作业:
补充信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